生态浮床技术是利用农艺学中无土栽培技术,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草本、木本植物,以浮床作为载体,种植到富营养化水体水面,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削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质,达到净化水质和美化景观。
20 世纪 80 年代,德国首次将浮床技术应用于污染水体的净化,1995 年国际湖泊会议认可该技术后,该技术迅速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推广应用,我国自 1991 年引进生态浮床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湖泊、水库、河道等水体的治理中,如南京煦园上海徐汇区金家塘、闵行区杨树湾河道、闵行区宝华小区河道、青浦区跃进河等地进行的试验研究。
Hammer 等人定义人工湿地为:一个为了人类的利益,通过人工设计与建造的模拟自然湿地的复合体,由基质、挺水与沉水植被、动物和水体等组成。人工湿地的四个基本要素为水体、植物、微生物及基质,按照水体的流动方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SFW)、垂直流人工湿地(VCW)和潜流人工湿地(SSF)。
湿地应用于污水净化开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但其进行污水净化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它被广泛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矿山及石油开采废水、农业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
植物处理塘是以某种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而组成的特殊水生生态系统,这个系统通过水生植物群落的阻滤、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以及植物体的吸收、积累等作用而达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在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时通常是以植物处理塘的方式,如凤眼莲净化塘、香蒲植物净化塘、耐寒植物伊乐藻和喜温植物凤眼莲及菱组建的净化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