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就利用天然材料,如土、石、草、树干、树皮、树叶等营造住所。此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人造建筑材料相继出现。西安半坡等先民遗址的发掘,证明在公元前5000年中国人的祖先就开始对天然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用烧白土、草筋泥等涂抹墙面和地坪;用碎陶、砾石与泥土拌和夯实作为柱的基础,实际上这已是人造建筑材料煅烧和复合工艺的开端。以后,又用夯土和土坯筑墙,并进而制作石灰、砖、瓦、琉璃以及其他烧土制品。“秦砖汉瓦”早已闻名于世,足见中国使用人造建筑材料的历史之悠久。在国外,古埃及的烧石膏;古希腊、古罗马的石灰和掺火山灰的石灰;拉丁美洲印加帝国建筑的高度石工技巧,均在建筑材料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正是基于对土、 石、木等天然材料的加工技术和上述人造材料的开发应用,出现了诸如中国的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埃及的金字塔;罗马帝国的引水道、万神殿等伟大建筑。工业革命以后,钢材开始被用作建筑材料,大跨建筑和高耸建筑逐渐发展。19世纪初,波特兰水泥问世,不久即出现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20世纪30年代以来,又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玻璃和陶瓷制品也大量用于土木建筑。这样就使土木工程的面貌更加日新月异。以桥梁为例,在采用钢材以前,跨度很少达到100米,有了轧制钢材,才出现了跨度500米以上的桁架梁桥和拱桥,以至1400米以上的悬索桥,而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更使现代桥梁技术在荷载、跨度、经济、耐久以及适应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如果说土木工程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那末不断发展的建筑材料则是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