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立面设计从历史演变情况来看,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持续变化的状态中。人生活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直接促进人们产生对美的追求,激发人类创造的欲望。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中产生“美”的动力和目的是不同的,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在不同时期也就有了不同的功能。
1.原始社会时期
不管原始棚屋如何简陋,它都是人类第一次用人工的手段去划分空间的尝试。这种划分使得原始人类在混乱、荒漠的宇宙空间中,第一次建构了自己的避难所,并逃离了某种层次上的原始空间恐惧,拥有了个人生存空——“家”。这个构筑的空间减少了自然灾害对人的侵袭,但从人的心理上还依然有对自然的恐惧感。于是在“家”中增加了那些有灵性的守护神,以此带给“家”吉祥与和平。因此,在原始时期,建筑外立面的装饰在摆脱自然恐惧、寻求安全感中产生了。
2.农业社会时期
古代人们世俗生活的焦点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财富、权势、生活情趣。从这三个方面可以分析Ⅲ,古代生活的人们对建筑的需求除了满足基本的功能之外,更多地是用来展示财富、体现权势以及增添生活情趣,这样的需求也体现在建筑的外立面中。
3.工业化时期
一方面,工业革命对建筑影响最大的是新技术、新材料、结构技术和技术设备,例如生铁、钢铁被广泛运用于建筑中的柱子和框架,玻璃因采光的用途更多地被应用在建筑外表上。这些新建筑在材料、结构、技术上比过去自由得多、丰富得多,其主要特点是以生铁框架代替承重墙,外墙不再担负承重的使命,从而使外墙立面得到了解放,这必然要影响到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空间在现代建筑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建筑师使用的是体量、曲面等现代建筑语言。因此,这个时期,建筑的设计注重体量和功能,同时建筑师和设计师企图用机器、技术等方式把注重功能的、实用的设计带给人们,建筑外立面设计通过现代的材料和技术以一种新的角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4.后工业化时期
工业化时期的建筑外立面设计带给人们的是过多的严肃性、科学性和理性,人们的情感得不到释放,这使人们渴望一种能满足心理的、情感的设计,于是后工业时期的设计出现了。后工业时期建筑的主要特征是:第一,采用装饰;第二,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第三,与现有环境融合。后工业文化特征反映在建筑设计领域,直接表现为设计意念的多样化。不论是对传统的缅怀、广告的需求、人们的娱乐心理,还是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变化,都把后工业时期的建筑外立面设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5.当代多元化时期
“多元化”一词可以说是对当今社会的一个概括性描述。对于建筑外立面来说,多元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设计理念的混杂。经过后工业化时期建筑的洗礼,各种设计思想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和借鉴,呈现出共生的趋势:人们对建筑外观的期望越来越高,除了维护和美观,还要体现个性化并满足生态节能等需要。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建筑外立面的多元化。一方面,建筑的形态更为自由,模拟技术突破了人脑的想象,建筑师在空间曲面和自由形态上有了更好的掌控力,另一方面,数字化立面打破了建筑形象不可改变的状况,使建筑外立面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