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的历史,应始于平炉炼钢法发明前数十年,1779年英格兰塞文河上建造世界首座铸铁桥梁。后又采用铁制作桁架,其中承受拉力的杆件采用锻铁。1823 年,发明蒸汽机火车头的乔治·史蒂芬森建造了第一座铸铁造之铁路桥梁。十八世纪金属结构渐使用于建筑物上,1851年在英国伦敦博览会上建造的水晶宫是以铁作骨架,十九世纪50年代随着平炉炼钢法的问世,钢结构得以迅速发展,例如1874年美国圣路易斯由J.B.Eads设计之伊兹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钢桁桥,跨径达152米,横跨密西西比河。1889年英国福斯湾上之福斯桥采用悬臂式桁架桥梁,其悬臂桁架采用直程3.66 m之钢管。但由于钢结构理论之发展不够完善,因此在二十世纪初建造的钢结构桥梁偶有失败,但采用钢结构建造的建筑结构却少有失败之例子。
十九世纪末,各种型钢的生产进展快速,与各种不同宽度厚度的钢板组合可制任何规格和强度的钢结构组件。1885年生产的最重之型钢每英尺还不到100磅,而到二十世纪60年代已超过每英尺700磅之巨型型钢断面(板厚在10公分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摩天大楼由于钢材之进步与钢结构理论的发展而迅速蓬勃起来,二十世纪20年代又出现争向高度发展的趋势,1931年在纽约建造的102层,381米高的帝国大厦保持了40 年的最高纪录,这座大楼在短短的一年零45天内达成,说明钢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均有很大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泛采用焊接代替螺栓和铆钉。战后以来各种钢材在不同载重下的应力状况,包括极限强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因而能对钢结构作更为精确和系统的分析,且可依不同的需要应用不同强度的钢材,钢结构已成为工业化国家土木或建筑物的主要建材,如日本采用钢结构或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之建筑物占80%以上,而钢桥的比例亦占50%以上,SN钢材也在追求新技术的时代里孕育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