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尔玉,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跨座式单轨交通研发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三级教授。已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88名、博士研究生8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7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已申报以单轨交通等为主的专利200多项,已获得专利授权60多项。
长期从事桥梁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铁、重载铁路桥梁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预应力技术,工程结构耐久性和加固,桥梁工程应急抢修,BIM、GIS、MIS软件系统开发。
在框架式地道桥设计理论中,首次提出施加预应力的理念,并成功申请发明专利“混凝土地道桥施工中的预应力应用方法”和“混凝土框架箱涵施工中的预应力应用方法”。在框架式地道桥设计过程中,开发了相关的地道桥设计软件系统。对于地道桥顶进过程中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也做了有益的尝试。
王恒栋,1967年出生,工学博士,现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结构工程设计与研究工作,在工程结构理论分析、结构体系可靠度、结构耐久性及安全性使用评价、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30篇学术论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l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重大科研课题1项,上海市建科委科研课题1项,所主持的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完成的重大工程设计获得詹天佑奖2项,国家设计一等奖3项,住建部工程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主持编写国家标准2项、国家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3项、标准化协会标准1项。作为主要人员参加编写国家标准3项、国家行业标准l项、地方标准2项、工程标准化协会标准7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曾出版《综合管廊工程理论与实践》《城市地下市政公用设施规划与设计》(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基金项目)《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手册》等7部著作。
以王恒栋为核心的城市市政综合管廊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团队,在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地下交通规划与综合管沟关键技术”(04dz1201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市政工程综合管廊技术研究和开发”(2006BAJ16807)、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与安全运维体系”(2016YFC0802405)的资助下,通过对城市市政综合管廊工程技术的深入研究,建立了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体系。
谢玲,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19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同年分配到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长期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闸桥维修养护设计及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目前担任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总工程师,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着近年来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担任漳卫南运河管理局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期间,主持完成了漳卫南河系内堤防维修养护设计、病害闸桥维修加固设计、基建项目规划设计等项目,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漳卫南局防汛调度楼荣获德州市建筑设计奖。负责编写的《漳卫南运河水利风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漳卫南运河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获得水利部肯定;参与建设的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输水漳卫新河倒虹吸工程获得2011-2012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