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地区降水量有递增趋势,相应的公路水毁问题也愈发显著。分析造成公路水毁的原因,是由于公路路基填料普遍采用砂砾,砂砾平均粒径约为2mm~5mm,颗粒均匀、松散、空隙率大、胶结物少,抗冲性差,坡面极易产生水力侵蚀现象。而青海省柴达木荒漠地区未进行过排水体系研究,依靠常规经验所设计的公路,普遍存在路堤高度不够、桥涵构造物数量不足、缺乏适合的路表排水措施、蒸发池设置不当、缺乏适合的坡面防护措施等情况。造成道路水毁现象严重,给公路运营管理部门带来沉重损失。鉴于此,制定了地方标准《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DB63/T1858-2020)。
标准计划
2018年3月1日,由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申请地方标准的立项,根据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青海省2018年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青质监标函〔2018〕64号),批准《高寒高海拔沙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地方标准的制定。
起草过程
2008年-2012年,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完成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科研课题《青海省公路桥涵水文分区的修正及应用研究》,随后在青海省公路局、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青海省育才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柴达木荒漠公路水毁资料收集、调研,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并发表了相关论文。
2017年,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合作完成的《高寒高海拔沙漠公路排水体系研究》被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鉴定为“国内领先”,鉴定证书编号为“中路建协科鉴字〔2017〕第202 号”,并于2017年底获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公路工程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在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标准编制任务后,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标准编写组。
2018年9月底,编写组在详细总结前期所获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初稿,于2019年3月形成征求意见稿。经有关专家审阅、修改,形成标准文本。标准编制的思路及原则是:分析研究该区域具有代表意义的公路设计及水毁病害治理工程,在保证路基稳定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气候特点、环保特色、盐渍土及风积沙地段设计特点、水毁防治特点后进行特色技术总结。
主要步骤包括:
以 2017年完成的G215线涩北至察尔汗段公路设计文件为研究对象,总结盐渍土、风积沙区域公路设计特色;
调研青海省柴达木沙漠区域公路水毁工程整治文件,以4条高速公路及1条二级公路水毁整治文件为研究对象,总结其水毁特点及对应的技术措施。
发布实施
2020年12月9日,地方标准《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DB63/T1858-2020)由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2021年1月1日,地方标准《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DB63/T1858-2020)实施。
地方标准《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DB63/T1858-2020)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1.1-2020)的规定起草。
起草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育才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青海省海南天和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李捷、蒲广宁、赵全成、王海春、李晓龙、郭慧先、鲜香荣、崔明、李东臻、马海峰、张明拾、井浩、马占刚、李林海、李世奎、包彦章、张冬冬、王强、张晓伟、寇双成、顾甫林、赵忠、索南才吉、王国建、韩馨、蔡婷霞、商可、包坤业、何睿华、林玉婷、仇朝珍、韩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