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过程中,对模型和模板装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主要的有:保证制品的设计尺寸和获得平滑的优质表面,成品脱模和装拆模的劳动量为最低,模型外形尺寸和重量与工艺设备的参数相适应,模型在热养护和张拉钢筋时的变形对制品质量的影响最小。
保证制品的设计尺寸是对模型的最重要的要求,它应当遵守国家标准和技术条件规定的制品标准公差。因此,模型的制作精度相当高(大约相当于机器制造业所采用的7~9级精度)。
根据制品的标准公差
除了遵守模型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容许误差外,具有重大意义的还有必须遵守总弯曲和局部弯曲的容许误差,保证可拆卸部件合缝的严密性,各部件相互的垂直度以及模板内表面的加工质量等。在设计模型,特别是设计金属模型时,除了满足使用要求外,还应设法降低金属耗用量,即降低模型的重量。
模型应具有足够的刚度,以便在混凝土拌合料成型、钢筋张拉、运输和钢筋混凝土制品脱模时所产生的外力作用下保持不变形。为了防止新成型制品在吊运过程中引起模型的歪斜和变形,应使用有四个吊钩的梁式吊具。
成品脱模的劳动量取决于模板节点的构造方案、专用设备的应用,仔细清模除去混凝士残渣和模板表面耐用的隔离剂等因素。
为避免制品的卡紧,应使侧模表面具有指向制品脱出方向的1:10~1:20的坡度。在制品脱模时,通过打开侧模,拆除芯块,取出隔板等方法可减少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
热养护时,模板的温度变形可能超过混凝土的变形,以致在许多情况下,将导致新成型的混凝土产生裂缝(升温阶段)。
如图《底板与制品热养护时的变形》所示,表示在热养护时的升温和降温期,载有预应力配筋制品的底模的变形特征。在混凝士和底模接触面上的弯曲力和切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制品的上部边缘可能出现裂缝。冷却时,底板的变形(制品脱开后)使得支点向构件的端部移近,引起过早地将应力局部传送给混凝土,也将促使裂缝的生成。
预防这种裂缝的工艺方法在于,热养护以前将各个侧模、芯块、预埋件定位器等从模板中除去,以尽可能保证制品和模板相互间的自由变形。为了降低混凝土与钢模的粘结力,应该妥善保养模板并采用优质隔离剂。
建议热养护制度应按照制品和底模的极限温差来设计,以确保消除裂缝。
应该加强承力底模和承力模型的刚度,特别是用钢筋张拉时为中心受压的槽形底模代替平底模。
模板的单位金属用量,即每m8制品所用模板的重量,是表征模型结构合理性的一个技术经济指标。这一数值随着制品长度的增加及其外形的复杂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还取决于生产过程的组织方法(固定式模型或移动式模型)。就各种钢筋混凝土制品而言,模板的金属用量变化范围极大,为0.6~3.5t/m³。
各种模型的平均结构指数处于0.32~0.96范围内,该指数的变化取决于模板构造的合理程度。
近于中心受压的承力模型是最为合理的,其肋板和承力部件合并,并共同保证模型的刚度。最为合理的是带有在张拉时很难弯曲的底模和倾翻式侧模的模型。
确定吊车的起重量和选择振动台的功率时,应该考虑模板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