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水利,在整治河道、提高防洪能力、扩大灌溉面积、建设大水库和大水电站、 改善航运条件、 跨流域引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源以及结合水利工程发展旅游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达到了较高水平。
但由于降水在地理上和时间上分布不均,人类尚无能力充分控制和调节,尚未充分掌握其规律,致使许多地区的水旱灾害仍不断发生。此外,由于工农业和城镇居民需水量不断增长,人口向都市集中,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特别是城市地区,水资源不敷使用。水体污染继续蔓延,以及管理不善,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水资源开发依靠水文循环,地球上每年再生淡水资源的体积大体上是不变的。降水形成的多年河川径流量约为44.5万亿m。其中约 2/3在洪水季节直接流入海洋,河川天然基流仅约14万亿m。为保持生态平衡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原因,可利用的水资源更少。
据估计,1950年全世界工业、农业和城镇居民用水总量约1万亿m,至1980年已增加到3.5万亿m,预计到1990年将增加到4万亿m。全世界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最大份额,约70%,其次是工业用水,约25%,其余5%为城镇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