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中国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艺术

2022/07/16126 作者:佚名
导读:中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强调和崇尚“中”的民族,“中”是指在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运行,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中庸”不偏,恰当适时,是真、善、德、美、和的象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定,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地球上的范围处于天、地的中心位置,是上天嫡传并直辖管理的洲际区域。这个国家智慧、华美、辽阔、富有,这些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夏代,因而称为华夏、中华、神州、九州。 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认为

中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强调和崇尚“中”的民族,“中”是指在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运行,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中庸”不偏,恰当适时,是真、善、德、美、和的象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定,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地球上的范围处于天、地的中心位置,是上天嫡传并直辖管理的洲际区域。这个国家智慧、华美、辽阔、富有,这些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夏代,因而称为华夏、中华、神州、九州。

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认为,地方天圆人在中间,位于大地中心的国家,叫中国。京都是国家的中心,宫殿是京都的中心,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中央。最初指黄帝,也指尧舜禹建的都城,后来出现许多国家,泛指中原或中心国,中华民国成立正式定为国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建筑艺术的定义

中国建筑艺术日益发展成为集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物理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力学、能量学、信息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门类、多学科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发展模式

一般来说,中国建筑艺术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官式建筑,因其在思想、技术和物质、人力方面的绝对优势,因而反映了一定社会时期的最高艺术水平;一种是民间建筑,虽然物质、技术的限制,但其设计建造却更加灵活多样,与当地环境融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此外,还有一些不能简单归类的建筑物,如历代建造的佛塔、桥梁、城台、城市中心的鼓楼、钟楼、市楼等。

本质主题和表现形式

中国建筑艺术是一座庞大的物质和文化知识宝库,几乎囊括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的自然变迁、物质生产、文化知识和生活习俗整体、全面、主要的典型部分。然而,就其首要功能来说就是它的实用性;就其根本(本质)来说,就是“以人为本”,适宜和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它的核心用最简洁的表述就是:适宜人居。

中国建筑艺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在的形体,秦砖汉瓦、隋唐寺塔、宋元祠观、明清皇宫以及皇家园囿、私家园林、牌坊城池、陵墓坛庙、特色民居都展示了中国建筑艺术形式。一种是内涵的主体本质,在形形色色的建筑艺术形体之中,每一座都蕴含着中国建筑艺术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规范。形体是独特浪漫的,内涵是理性程式化的;单体建筑是规格化的,群体序列是多样化的。如中国建筑艺术在平面布局上有着内在的、简明的结构造型和组织规律,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的建筑,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依靠间的灵活搭配和式样众多的曲线屋顶以及装饰表现出来。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然后由数个庭院组成院落群以及各种大型建筑组群或城市组群。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的组合序列来取得。区域的、城市的、组团的、单体的规划、设计、建设,都遵从中国建筑艺术的哲学思想、祖制传统和艺术、技术规范,根据地理位置、方位面积,中心轴线、南北朝向、数理意念、空间想象、结构功能、比例制式、排列组合、高低明暗、曲直辟阖、色彩搭配、视觉舒缓,有序均衡铺开。即使是受地势、民俗或其他原因的影响,建筑组群不能够在实体上平衡对称时,人们也设法使它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心理和意念上的均衡与和谐、集合的平衡、阴阳的调和、五行的互补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必须深入地研究中国建筑艺术本质主体的思想理论,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建筑艺术。因为“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中国建筑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建筑物质性、功能性的形体本身,更多的是建筑所蕴含和传承的民族的、国家的思想、情感、观念、意识等精神性的中国文化的精髓;重大的历史意义以及深远的弘扬意义。

举例

《易经》对中国建筑学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在古代,它以其“意”与“象”结合的思维模式,以及阴阳协调的原理,孕育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风水学。同时也使得这一学问,在中国的建筑学领域发挥得淋漓尽致。

先以北京城及故宫为例,北京城按照《易经》天地人“三才之道”,将皇宫称为紫禁城,以与天上的紫微垣相应。 城外无水便人工开出金“水”河,整个建筑以“木”为主,上覆“金”色琉璃瓦,墙壁涂绚丽的“火”红色,矗立在“土”地上。取五行互补之意。

故宫鸟瞰图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前殿为阳,后寝为阴,后寝三大宫为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宫。三宫名称皆合乎《易经》中乾为天,坤为地,乾为君,坤为臣,乾为父,坤为母的原则,所谓乾天清轻上扬,坤地重浊下凝,地天交合而成泰,人伦之大吉。围绕三宫又分为左右十二宫,即东六宫与西六宫,合之十五,以应河洛中轴运枢之妙。东西十二宫,以应十二辰,象征妇道遵从地道,无成有终。

北京城门,外城七门,喻南向明而治,内城九门,喻九五之尊统御四宇。皇城大门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象征先天八卦乾天坤地、离日坎月之格局。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又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天象28宿。内城东南崇文门,西南宣武门,象征左文右武。东北安定门,西北德胜门,象征文治武功,怀柔天下。东直门、西直门,象征日月出没的阴阳大道。中轴线十五里,象征河洛运枢左右逢源之常数。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运用《易经》理念的典型案例。

同样在今天的现代建筑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如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香山饭店,无论总体布局,还是细部处理,设计者几乎都在不断地、反复地运用易学的象数与符号,强化建筑本身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内涵,由此可见《易经》“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思想,依然在中国现代建筑学领域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图解易经》祖行/编著 出版发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世界建筑艺术上的地位

“从世界范围来看,古代建筑文化大约可以分为七个主要的独立体系,但诸如代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美洲等建筑体系,有的早已中断,有的流传不广,有的影响有限。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而其中流传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成就最为辉煌的又要数中国古代建筑和欧洲古代建筑。”(王其均著《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前言,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年)。

研究的意义

⑴用哲学的理念识读蕴含在中国建筑中的艺术标准和规范,发掘、传承中国建筑艺术的主体思想:自然、和谐、礼制、数理、传统和浪漫。⑵用文化的理念释读历史的、区域的环境、建筑形体美。⑶用情感的意识审视建筑艺术的空间、象征、精神美。⑷用中西对比的方式认知、研究中国建筑艺术的现实和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⑸创造、实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

中国建筑艺术的继承、借鉴与发展的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终于醒悟,在地球村里,文化背景、生活习性各异的民族要想共存下去,必须发展代表自身特征的建筑文化,把“城市之美”作为城市发展战略。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城市文化复兴,以日益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为开端,将“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鲜活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作为当前城市文艺复兴的主题,城市建设由硬件时代逐步过渡到了软件时代。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城市设计发展的内部原动力,因而,建筑学、雕塑、环艺、装饰、家居设计也从单体的、个人的表现中走出,开始创作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诠释城市底蕴的、具有城市机能的、揭示未来的作品。(摘引自百度百科《空间艺术》,本文进行了修改)。

当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研究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广度后,就需要努力把它上升到较为系统的高度。即有意识地、敏感地、创造性地探索、总结、继承与发展中国建筑艺术理论。“为了感受和理解这精神的世界,这个不可见的世界,我们必须深深地内省自身......所以,要将建筑作为一种历史来理解,就要找到创造出我们周围各种建筑形式的神话信仰。否则,在寻根的过程中,我们很可能会陷入一种浅薄的形式转换的危险之中”(中国建筑出版社《查尔斯·柯里亚》汪芳编著)。

中国建筑思想的专门理论著作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当前以及以后发展的要求。系统地研究中国建筑艺术理论,除了史料的梳理,实物的考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既要对中国的思想与文学、哲学和文艺理论等有广阔的了解,又必须有西方文化理论的根基并能够对西方史学方法有所借鉴。从中有所心得、有所创造。

当前,某些中国建筑师一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丰富性和它的卓越成就缺乏深入的甚至基本的了解。二是对中国传统建筑中深蕴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的探究甚至探究的兴趣。三是对西方的理解也不够系统不够深刻,不能与对中国自己的认识结合起来。往往不认真讲求民族和地方固有的文化内容的表现,也不讲求在与周围自然和人工环境的文脉继承协调下的创造,似乎受一种流行的、先验的、由建筑师个人的喜好而定的某种形式的支配,浅薄地追求某些时髦的手法。

关于继承和发展,吴良镛先生提出“抽象继承”的设想:第一是指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设计哲学、原理等)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第二是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通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体,蕴以新意,以启发当前设计创作的形象创造。过去所谓对传统的“形似”还是“神似”之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了,既求神似,并不排斥某种程度、某一细节的形似。这是经过再创造的继承,而不是抄袭。

城市建设的创作者们具有多重任务,可以说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创造出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的适宜人居环境。优秀的建筑物和它构成的艺术环境,拥有长远的甚至是永恒的感染力。(《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编萧默主编吴良镛序。)这就要求城市建设的创作者们既要深入社会历史和地理历史的研究,还要与相关艺术作品的研究结合起来。大型艺术作品的创作,首先应明确其要表达的建筑语言,达到理想化的美学理论要求,而不仅仅是设计一个特别的场地;要透过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所起到的细微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城市本身的思想、特征、发展方向或潜藏着的永恒存在(摘引自百度百科《空间艺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