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仪最基本的类型有:水管式倾斜仪、固定摆倾斜仪和气泡倾斜仪。
1914年,Michelson和Gale将长150米,直径15厘米的两根水管埋1.8米深,这两根管子大约一半盛水,并摆在子午圈和卯酉圈方向上。制作者用光学干涉法测量水管两端水平面的相对位移量变化,以此测量潮高。后来,这种长水管水平测定方法应用在大地水准测量中。1973年,Bowern制成了长度为50米的水管倾斜仪用于固体潮观测。
它的优点是长基线水管倾斜仪使两端水位测量的精确度要求较低,容易实现,并采用差分测量,降低共模干扰的影响,系统稳定性好,受环境干扰小,所以广泛应用到地球动力学、大地倾斜、固体潮观测、断层形变等观测中;缺点是水管倾斜仪由于其基线仍较长,使水流动的阻尼增大,自振周期较大,频带较窄,仅能测量较大范围地倾斜运动的平均效应,而对特定点的倾斜运动观测无能为力。另外,水管倾斜仪中容器渗漏、液体腐化和水管两端的温度差异等都是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
具有摆动轴的摆有两种安装方法:摆轴水平安装,垂直面内摆动称为垂直摆;摆轴垂直安装,水平面内摆动称为水平摆。水平摆倾斜仪最早可追溯到1830年Hengler发明的一种双丝悬挂系统的水平摆。之后Zollner对双丝悬挂系统进行了改进,使得Zollner摆既可用于地震,又可用于由地面变化引起的缓慢运动的地倾斜测量。
水平摆具有机械放大作用,增益随摆轴偏离垂线的角度i有关,当i=0时,其灵敏度为∞,因此摆系不能稳定。实用上取折中,使其在一定稳定范围内有足够的增益。使用水平摆可以使摆的自振周期增大,使推动摆转动所需要的力矩减小,这样既能够测量微小的倾变量,又不使仪器过于庞大,满足现实需求。
垂直摆倾斜仪是以铅垂线为基准而设计的。
垂直摆倾斜仪运用摆的铅垂原理,由吊丝、摆杆、重块三部分组成。垂直摆在没有振动的条件下处于铅垂状态,当发生倾斜变化时,摆平衡位置发生变化,摆和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电容式位移传感器的定片与主体支架固连,从而和动片之间的间距也相应的发生变化,通过传感器将摆的微小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加以放大。由于地倾斜的相对变化量很小,摆的相对偏移量也很小,因此必须有一个高精度的测微系统,测量摆的位置变化。
1968 年,Hansen 设计了一种气泡倾斜仪,它使用一个机械反馈系统控制水平气泡,使之始终保持在原始的平衡位置。气泡被限制在一个 7.5cm的光学平面上,位于气泡室基座上的电极检测气泡的位置。气泡的运动会使相敏检测电路产生一个电压信号,此电压再通过功放给推动马达的一对永久磁铁螺线管提供驱动电流,马达就施加一个力矩给中间支撑气泡的铍青铜棒,使之发生弯曲,从而让气泡返回零位置。因此驱动电流反映了引起气泡运动的地倾斜信号,即为气泡倾斜仪的输出信号。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