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变迁研究思路,以四川汶川地震、云南姚安地震的农村灾区为研究样区,采用回溯性问卷和多次实名跟踪问卷的方法,构建灾区“时间-恢复率”关系的恢复曲线模型,对震后长期恢复重建过程进行定量化表达。对比不同灾区的恢复曲线,辨识恢复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阐释外界因素对恢复过程的正向/反向影响效应。 主要结果如下: (1)灾后生活恢复曲线均为S型增长曲线,即曲线从某个固定点出发,其增长速率单调增加,达到一个拐点后,增长速率下降,渐进地趋于某个最后的值。 (2)巨灾和中小型灾害的恢复历时、恢复过程存在较大不同。中小型灾害,中损家庭历时1.5年,比重损家庭少2个月,受灾程度对恢复过程的影响相对较弱。巨型灾害,恢复过程历时较长,中损家庭的恢复大约为5年8个月,重损家庭的恢复在各个阶段都慢于中损家庭,前期慢12周;恢复中期慢24周,恢复后期差距更大,说明受灾程度对恢复过程的影响越来越突出,重损家庭的生活恢复随时间的推移,变得更为艰难。汶川巨震距今已6年多,但对于地震灾区尚未恢复家庭的关注,仍然需要政府、社会的持续关注。 (3)家庭在恢复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影响因素有:经济地位较低;在工作恢复中滞后的家庭;成员中有因灾伤亡、受教育程度偏低。此外,职业通过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影响到家庭的灾后恢复。农村管理者因其特有的社会资本,在整个恢复过程中更具优势;其次是人力资本、经济资本都较强的本地农民工;再次为零工、个体工商户;而农业劳动者由于经济资本较弱,外地农民工由于人力资本较弱,恢复率偏低。 (4)相比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家庭自身恢复能力对于提高灾后恢复率更重要,较强的家庭恢复能力能够有效抵消不利的房屋损坏程度。因此,有限的公共资源更应该投入到家庭恢复能力建设上,例如增加家庭劳动力资源、提高家庭收入等 。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