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淮北市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型城市,地处淮海经济区腹地,东向长三角经济圈,北依环渤海经济圈,是皖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须报国务院审批的能源型城市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型城市长期积累的土地利用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本项目针对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体系对能源型城市的特色体现不足、相关研究薄弱、技术支撑缺乏等问题,立足淮北市高碳向低碳的转型升级、绿色增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现实需求,围绕淮北市生态环境恶化,工业“三废”排放造成严重土地污染,煤炭开采造成大量土地塌陷,塌陷地割裂城市组团,塌陷地与村庄搬迁、基本农田布局冲突加剧等矛盾,开展了相关研究。 二、研究目标 探索建立国家能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路、模式和技术框架,力求为全国同类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为国家制定能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政策与相关技术标准提供依据,同时为《淮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方案编制提供直接研究成果。 三、主要创新成果 1. 针对淮北市能源型城市特点,开展了矿产资源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规”的协同耦合研究,进行了“四规”的有机衔接和融合。2. 创新性地对采煤塌陷地进行分类分区,对采煤塌陷地的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5-2020年)规模与空间分布进行了情景分析;针对塌陷区数据的多源异构特点,使用矢量数据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避让了采煤塌陷区、压覆资源区等,并制定了压煤村庄搬迁方案。3. 针对淮北市采煤塌陷地规模大、分布广、影响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城区、郊区采煤塌陷地差别化的规划整治模式,包括农业类型、非农业类型设计模式两大类、12小类。4. 坚持生态优先,划分了淮北市生态功能区,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空间化的生态底图,构建了“北城南乡,一城三镇五田”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设计了“两山多园多廊道”的生态屏障网络和“山、湖、河、城、田”的土地景观风貌。5. 按照土地利用的适应性,确定各类用地布局的优先顺序,划定城乡建设用地“三界四区”,包括允许建设区(21893公顷)、有条件建设区(5316公顷)、限制建设区(241738公顷)和禁止建设区(5008公顷),明确了各区的空间管制规则。 四、成果应用情况 应用于《淮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方案编制,并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办函[2012]44号);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中直接应用;被《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土地科学》等多种期刊论文引用。五、成果效益依据研究成果编制的规划方案在安徽省率先完成,是安徽省的试点规划,其实施对淮北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