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本书目录

2022/07/1693 作者:佚名
导读:第1章近年来的地震灾害及其特点 1.1世界和日本的地震、海啸灾害 1.2世界范围内的地震、海啸灾害 1.2.11999年土耳其Kocaeli地震 1.2.21999年中国台湾集集地震 1.2.32001年印度Gujarat邦Kutch地震 1.2.42003年阿尔及利亚Boumerdes地震 1.2.5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海啸 1.2.62005年巴基斯坦北部地震 1.2.72008

第1章近年来的地震灾害及其特点

1.1世界和日本的地震、海啸灾害

1.2世界范围内的地震、海啸灾害

1.2.11999年土耳其Kocaeli地震

1.2.21999年中国台湾集集地震

1.2.32001年印度Gujarat邦Kutch地震

1.2.42003年阿尔及利亚Boumerdes地震

1.2.5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海啸

1.2.62005年巴基斯坦北部地震

1.2.72008年中国四川省汶川地震

1.3日本的地震、海啸灾害

1.3.11993年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

1.3.21993年钏路近海地震

1.3.3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阪神大地震)

1.3.42003年十胜近海地震

1.3.52004年新溺县中越地震

1.3.62007年能登半岛地震

1.3.72007年新溻县中越近海地震

1.3.82008年岩手一宫城内陆地震

1.3.92011年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东日本大地震)

参考文献

第2章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

2.1日本的抗震设计起源

2.1.1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学

2.1.2抗震设计的起源——烈度法

2.1.3修正烈度法

2.1.4反应谱

2.2抗震设计法的发展

2.2.1针对地基液化的抗震设计

2.2.2生命线地震工程学

2.2.3长周期地震动

2.3对两阶段地震动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2.3.1日本土木学会对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建议

2.3.2两阶段地震动的设定方法

2.4地基的动力响应

2.4.1表层地基引起地震动的放大和卓越周期

2.4.2地震波动和传播

2.4.3质点系的动力分析

2.5抗震加固

2.5.1混凝土桥墩的抗震加固

2.5.2土工结构物(河道堤防、填土、土坝)的抗震加固

2.6地表地震断层的应对措施

2.7核能发电站的抗震设计

2.7.1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能发电站的重大事故

2.7.2核能发电站抗震设计流程和活动断层的调查

2.7.3地基基础以及结构物、机器等的抗震设计

2.7.4t于海啸安全性的确认

2.8排水管道设施的防海啸对策

参考文献

第3章地基液化及对策

3.1液化的机理和危害

3.1.1液化发生的机理

3.1.2液化的危害

3.2液化的判别

3.2.1液化的判别

3.2.2液化地图

3.3地基的液化对策

3.3.1地基的液化对策

3.3.2结构物、房屋的液化对策

3.3.3窨井上浮对策

3.3.4沉降、倾斜后的住房、建筑物的修复

3.3.5填土堤防的液化对策

参考文献

第4章液化地基的流动及对策

4.1液化地基的流动和实例分析

4.1.1液化地基流动研究的开端

4.1.21983年日本海中部地震

4.1.31964年日本新渴地震

4.1.4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

4.1.51948年日本福井地震

4.1.61993年日本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

4.1.7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

4.1.81971年美国圣费南多地震

4.1.91990年菲律宾吕宋岛地震

4.1.101999年土耳其Kocaeli地震

4.1.112010年新西兰Darfield地震

4.1.12关于液化地基流动及生命线工程抗震对策的日美合作研究

4.2液化地基的流动机理及地基位移推断方法

4.2.1地基流动的机理

4.2.2地表面倾斜引起的地基位移预测

4.2.3护岸移动引起的地基位移预测

4.2.4液化土的流体特性

4。3针对液化地基流动的抗震设计

4.3.1地基的应变与埋设管路的破坏

4.3.2埋设管路的抗震设计

4.3.3基础的抗震设计

4.4防液化地基流动的措施

4.4.1既有护岸流动对策

4.4.2既有结构物基础的流动对策

参考文献

第5章地下结构物的地震反应特性及抗震设计

5.1地下结构物与地基共同作用体系的分析

5.2地下储存罐的地震反应特性

5.2.1地下储存罐与地基的地震观测

5.2.2地下储存罐的地震特性

5.3关于地下储存罐变形的研究

5.4沉埋隧道动力特性的观测

5.4.1沉埋隧道与地基的概要

5.4.2沉埋隧道的地震特性

5.5岩体洞室动力特性与计算

5.5.1岩体洞室的抗震性能

5.5.2山岭隧道的地震特性

5.5.3山岭隧道地震时的变形特性

5.6反应位移法

5.6.1反应位移法的思路

5.6.2有接头埋设管道的变形

5.6.3沉埋隧道观测应变与接头位移验证

5.6.4由地裂缝及地表面错台引起的埋设管路变形

5.6.5基于反应位移法的地下结构物抗震设计

5.6.6地基位移输入

参考文献

第6章地震、海啸灾害的减轻措施

6.1让人惊恐的地震

6.1.1地震、海啸的预测失败及其之后的混乱

6.1.2首都圈地震

6.2首都直下型地震的对策

6.2.1灾害预测与课题

6.2.2临海区域石化基地的安全性

6.2.3提高丘陵地区住宅地抗震性能

6.3褐煤废弃坑道地震时的安全性

6.4.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6.4.1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的增加

6.4.2海啸防御学的构建及防海啸措施的实施

6.4.3日本的防灾体制与组织体系

6.4.4政府的地震防灾战略

6.4.5日本学术会议对减轻自然灾害的建议

6.4.6减轻自然灾害的综合措施

6.5防灾领域的国际合作

6.5.1灾害预防与灾后重建支援

6.5.2无国界工程师代表团(非营利组织)

6.5.3日本学术会议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2100433B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