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流动站
其中工业装备与工程结构关键力学问题实验平台拥有带有温度环境的电液伺服材料试验试验系统、3吨推力电动式振动试验系统、非接触式材料及结构应力成像系统、结构振动与声学测试分析系统、反应罐(1kgTNT当量爆炸容器)、高频拉压疲劳试验机、扭转试验机等主要大型设备。
高性能计算硬件和软件平台拥有深腾1800机群系统、SGI图形工作站、300多台奔腾计算机组成的网络系统及专业化的高性能工作站集群系统,自主研发的多个CAE软件系统和研发平台(JIGFEX、JIFEX、SiPESC等)、以及ANSYS、ABAQUS、FE-SAFE、CATIA、MSC、全频振动噪声分析软件、Isight、Simpack、Samsurf rotor、Comsol multiphysics等商业计算与分析软件。
生物与纳米力学实验平台拥有环境扫描电镜、DI-MultiMode NS3A-02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纳米纤维张力仪、睡眠生理信号采集系统、中耳分析仪、红外视频眼震电系统等纳米与生物力学等实验设备。
流体与岩土环境力学实验平台拥有GDS非饱和土试验系统、三轴试验土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系统、土壤水分测试仪等岩土环境力学实验设备。
2006-2010年期间以独立获奖单位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项,出版和参加编写学术专著及教材13部,在国际期刊和国内重要刊物共发表论文1338篇,其中国际学术期刊论文417篇,国内重要学术期刊论文921篇;发表论文被SCI、EI、ISTP收录970篇次。国际会议大会报告或专题邀请报告39次,国内重要会议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31次。
力学学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006-2010年共培养毕业的博士146人、硕士343人。其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获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奖4篇。
力学学科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同英国、美国、比利时、丹麦、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及地区的2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科研学术环境。有4人担任4个国际学术组织执委(或执委会副主席),8人担任25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或副主编),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国际间人员访问交流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达到了50人次左右规模。平均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次,成为我国力学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之一。另外,还拥有我国力学界影响较大的核心学术期刊《计算力学学报》。
专家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包括3位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8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师资队伍中包括博士生导师37人:陈飙松(新世纪人才)、陈浩然、陈震、程耿东(科学院院士)、高效伟、关振群、郭杏林、郭旭(杰青、新世纪人才)、胡平(杰青)、亢战(新世纪人才)、李刚(新世纪人才)、李锡夔、李晓杰、林家浩、刘书田(新世纪人才)、刘迎曦、欧进萍(工程院院士)、齐朝晖、沙建军、邵龙潭、王希诚、王跃方、吴承伟、吴锤结、吴志刚、武湛君、徐新生、杨海天、姚伟岸、岳前进、张洪武、赵国忠(新世纪人才)、钟万勰(科学院院士)教授,以及季顺迎(新世纪人才)、杨迪雄、张亚辉(新世纪人才)、周霞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