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应用、发展和完善,源于泰勒的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已成为生产管理与服务的支持性知识体系。1989年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AIIE)将工业工程定义为“实现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生产和服务(保证功能、可靠性、可维修性、日程计划与成本控制)系统的带头(Leading)职业。这些系统可能是自然界的社会技术,通过产品的生命期、服务或程序,完成人员、信息、原料、设备、工艺和能源的集成”,其目标为“达到盈利、效率、效益、适宜性、责任、质量、产品与服务的连续改善”,所用的知识和方法“涉及到人因和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基础科学、管理科学、通讯技术、物理学、行为学、数学、统计学、组织学和伦理学”。
日本是引用工业工程获得成功的典范,工业工程技术使其制造业在短期内获得振兴、提高与发展。日本的生产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仅为美国的1/7,但是自从它在20世纪50年代初引进工业工程,并结合本国的特点加以消化和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工业生产率就已基本接近美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工业工程在日本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取得广泛的应用成果。JIIE结合现代环境将工业工程重新定义为“工业工程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以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经营资源,优质、廉价并及时地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探求各种方法给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
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明,工业工程是一项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门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实用技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我国当今的热门话题,实际上我国在1995年就作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定。走内涵扩大式再生产的道路,实现持续增长已成为官、产、学多方的共识。任何一个组织,可供利用的人力和物质等资源都是有限的,节约资源成为当今各国的重要课题,即必须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就有必要广泛而持久地开展工业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全社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工业工程追求高效与优质、快捷的统一,力求在不投资(不增加人、机、物)或少投资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为顾客创造有效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有效地为顾客创造价值,挖掘内部潜力,消除浪费。浪费的存在,要么转嫁到顾客头上,要么转嫁到自身;物质方面的直接浪费,人们是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但由于人们不熟练、低效率或指挥不当而造成的浪费,人们既看不到,又摸不到。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员树立工业工程意识,具备工业工程技能,通过持续改善以不断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保障质量、减少时间消耗以及提高效率。提高生产率是工业工程的出发点和目标,也是工业工程的第一使命。
信息化需要现场的数据支持,市场经济也使管理者认识到职能部门对现场支持的重要性,工业工程的重点就是面向创造附加价值的现场,解决各环节管理问题。从人机操作到工作地,从设施、系统到物流、信息流、工作流等流程以及供应链,都是工业工程的“客户”,这是由工业工程的服务本质决定的。持续改善是反映工业工程实质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成本、质量、柔性和时间与生产率统一起来综合研究,追求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益,而这个过程或优化不是一次性的,工业工程追求的也不是一时的优化,而是经常地研究系统的优化,对系统进行革新、改造和提高,使之不断在新的条件下实现优化,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
工业工程不仅是一种工程技术而且还是一种哲理,特别强调发挥系统中人的作用。工业工程的工程属性很强,其工作原理是采用工程分析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所以非常强调定量方法等技术手段。它追求由人、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所组成的综合系统的整体效益,无论系统的大小都反映出很强的降低成本、提高系统管理效益的特征。因而有的学者称之为管理支持技术体系。
项目管理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已成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实践中已成为现代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应对外部激烈变化的环境实现一次性服务时,项目管理已成为行之有效的中心管理模式,被推广应用到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
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浩瀚如沧海,本书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在面临各自的千差万别的具体问题时开启广阔的思路,激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持续增长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