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自住需求有多大?通过实施“建材下乡”能够启动农村多大的内需空间?
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建材企业对于进入农村地区“摩拳擦掌”。黑龙江省一家木业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以前该公司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现在在国家大力启动内需的引导下,已经准备今年向国内包括农村地区拓展。
甚至有业内人士估计,“建材下乡”的需求量将是汽车和摩托车的3倍。
但是,多位农村专家却对此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对于农民来说,投资几千元买一件家电不是难事,但是购买建材则不同,它是以农民住房建设需求为基础的。”邓大才告诉本报记者,以他所调查的我国南部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来说,建一幢二层小楼至少需要8万到10万元,建一个三间平房也要五六万。所以,如果农民自身没有住房建设需求,靠建材补贴启动这部分消费效果十分有限。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杜志雄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经历了两个建房高峰。一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有了根本性改变,农民自主用房建设数量随之大幅增加。二是90年代中期。当时农民住房增加主要体现为在原有基础上的改善性需求。
“从经济发展规律上说,现在中国农村是否即将进入第三个自住用房建设高峰,还有待证明。我个人认为,在城乡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中央出台这个政策,更有利于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杜志雄说。
杜志雄建议,尽管“建材下乡”已经写入“一号文件”,但是不应该像“家电下乡”一样,在政策启动之前,先给企业或者地方下达硬性指标,而应该因地制宜,确定当地实际需求,再由此确定下乡产品数量。
邓大才认为,鉴于之前“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的一些经验,“建材下乡”过程中也要注意保证建材质量、降低产品价格、简化补贴环节等问题,让这项惠民措施真正能发挥作用。
建材行业不仅品种众多,包括陶瓷、涂料、门窗、照明多个类别,而且每一种产品的品牌更是数不胜数。如何确定“建材下乡”目录产品的标准,是一大讨论焦点。
听说建材产品也要下下乡,一位农村小伙子这样说:“我们农村已开始时兴装修房屋了,希望装修材料下乡来。我们不讲究档次,只要便宜实惠。”目前,福建建材下乡项目已进入调研阶段,下乡产品、补贴方式、补贴对象等具体细节都在商议内容之中。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比较受相关部门关注的补贴模式已有参考方向——在此前重庆召开的商务部建材下乡调研会上已有雏形:补贴对象暂定为农村消费者,补贴品种不能违反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暂不采取招投标形式,可实施按限定面积补贴的形式,例如建筑成本补贴60%,装饰成本补贴40%等。
山东省相关负责人日前介绍说,山东省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启动一年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建材下乡、开展农村住房信贷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初步实现了“群众得实惠、企业得市场、发展得空间、党政得民心”,成为山东省保增长、惠民生的一大亮点。
有专家提醒企业注意,根据前段家电下乡的经验,建材产品进入农村市场一定要防止假冒伪劣、虚假广告和欺诈行为,真正服务于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