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裂隙含水层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防治及修复成功与否受岩溶-裂隙含水层高度非均质性的控制。本项目研究采用现场调查、模型研究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岩溶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迁移机理及修复技术方面开展研究。研究基于大量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分析岩溶管道发育分布特征,基于岩溶管道发育分布规律应用分形理论和3D打印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典型岩溶管道截面的二维分形几何数学模型,分析了分形维数、尺度系数、采样长度对于粗糙面的关系,使用分形维数反演岩溶管道截面,计算管壁粗糙度与分形维数定量关系;结合西南岩溶区存在大量冶炼废水潜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对含高浓度重金属(锌、镉和锰)的模拟废水和实际冶炼废水在电絮凝处理过程中的处理参数优化,同时也对电能消耗、污泥产量和相应的去除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采自西南地区不同灰岩样品进行重金属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基质本身对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吸附容量,碳酸盐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及天然吸附去除能力;通过试验研究分析裂隙的相关特征及其对溶质迁移的影响,根据试验设计的不同裂隙物理模型,针对裂隙连通性以及裂隙交角的大小对溶质迁移的规律性研究,根据对不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交角对溶质在岩溶裂隙管道中的迁移扩散影响很大。上述研究结果为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污染防治、修复及风险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同时本次冶炼废水在电絮凝处理过程中的处理参数优化研究成果为电絮凝渗透性反应墙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