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一般认为夏、商、周三代以来,我国的历史进入所谓“信史时代”,文字记载和历史编年逐步完善和翔实,历史遗存也逐渐多了起来,对后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帮助。
根据史籍记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陟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想必还是居无定所,起码也是没有像样的宫室。到了尧的时代,依然十分简陋,而到了舜时都市已然初具规模,而宫室已经很像样了。到了商纣王时,大兴土木,广建宫室囿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规模及其奢侈程度可以想见。据后来发掘的情况来看,中国建筑的一些主要特征在那个时候已经初步具备了。然而继之而来的武王伐纣,宫室尽数毁坏,后世改朝换代,毁坏宫廷建筑不知道是否由此发端成为传统。
从《史记》等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王时建造了史传中最早之公园,成王时,周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有了最早的城市规划。到了春秋时代,随着诸侯国的吞并,诸侯国规模的扩大,人力物力随之增强,各诸侯国也就大建宫室,竭尽奢华之能事。另外,宗庙建筑、园囿建筑也都广为兴建。至战国时代,七雄并立,“高台榭,美宫室”之风益加盛行。
这一时期的建筑式样,我们可以从一些古器皿上的画面中得以一窥豹斑。我们在宫室图中见到,屋分两间,每间各有一门,门扉双扇。这大概是我们在史料中可以见到的最早的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只有在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中我们才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刘敦桢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说:“……春秋时期士大夫的住宅,已大体判明住宅前部有门。门是面阔三间的建筑,中央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有院,再次为堂。……内堂与门的平面布置,延续到汉朝初期,没有多大改变。”另外,涉及门的记载来自《周礼》,
如“天子诸侯皆三朝”,即“外朝”、“治朝”、“燕朝”,燕朝之后,则是“六宫六寝”、“天子五门”、“诸侯三门”,所谓五门就是自南至北的皋门、库门、稚门、应门、路门;三门则为库门、稚门、路门。关于周代都城的形制,《周礼.考工记》也有记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至于门的具体式样,则没有具体的记述。
秦始皇统一中国,乃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书同文,车同轨,建筑万里长城、秦始皇陵,阿房宫则是秦代最为著名的建筑。万里长城是秦统一中国以后,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犯,把燕、赵、秦的北方边界的长城连接起来,延长成为西起临洮(今甘肃肃岷),东达辽东长达万余里的“万里长城”。而秦始皇陵则是秦始皇建造的巨大的陵墓,墓的底部深达水层底下,整个墓室用熔铜加固,墓室内有宫殿及百官位次,奇珍异宝充斥其间,墓室内点有鲸脂熬油的长明灯,另外还设置了防止盗墓用的弓弩暗箭,顶部装饰有日月星辰,下面是九州山河,水银灌注的江河湖海被机械驱动着不停流动。整个陵墓封土高达50丈,周长约2500米,20世纪70年代,秦陵东侧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更是轰动全球。
秦始皇的宏图大略和宏大气魄用在建筑物上也就变成了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亘古未有的庞大的建筑活动,从此开展。阿房宫就是典型的事例,史籍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秦始皇死后,二世复继续营建。乃至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占咸阳,楚人一炬,皆成焦土。
梁思成先生说:“后世每当易朝之际,故意破坏前代宫室之恶习亦以此为嚆矢。”岂独见忘于武王伐纣,宫室俱焚之事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