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认真分析困难和挑战,保持清醒和忧患:从宏观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入转换期,重点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土地供给、项目审批、节能减排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经济发展将面临趋紧的宏观环境和要素供给形势;从全省看,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不进则退,形势逼人;从我市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发展空间、产业结构、资源资本、民生改善等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和短板。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增强信心和决心: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向好趋势,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需求、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产业转移趋势明显,中原经济区战略对济源发展提出了新定位、新要求,这些都为我们加快产业升级、挖掘内需潜力、扩大投资消费、开展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综合分析,今后五年我市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攻坚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为主战略,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大力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创业,着力改革开放,着力项目带动,着力产业提升,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000美元,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研究和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再下降16%左右,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下降10%以上。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着力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提升制造业与发展服务业相结合,加快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按照市域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城乡互动、工农互补、功能完善、科学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立财政对“三农”的稳定投入机制,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村发展水平。四是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济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坚强支撑。五是加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战略支撑能力。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快捷、支撑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和支撑保障能力。六是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广应用低碳技术,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高、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济源”。七是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努力形成优势彰显、充满活力、全面繁荣的文化发展新局面,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八是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重点,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高标准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新体系,创造富裕、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新生活。九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印发大会,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