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2011年漯河市政府工作报告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2022/07/1642 作者:佚名
导读: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主动把握机遇,努力克服困难,奋力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精彩结局。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推进经济提速提效。我们咬定发展不放松,改革创新破难题,立足当前保增长,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主动把握机遇,努力克服困难,奋力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精彩结局。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推进经济提速提效。我们咬定发展不放松,改革创新破难题,立足当前保增长,着眼长远促转型,致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市生产总值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增速居全省第二位;财政总收入55亿元、净增11亿元、增长2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亿元、净增5.7亿元、增长28%,增幅居全省第二位,是近十年收入增量最多的一年;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2.3%、居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5亿元、增长20.3%,完成销售收入1635亿元,实现利税264.6亿元,分别增长34.9%和4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4亿元、增长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3亿元、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6460元、增长1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0.3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56亿元,是近十年信贷投放最多的一年。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漯河发展的“一号工程”,扎实开展招商引资“百日竞赛”,高水平举办第八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第九届中部糖酒会、第三届豫菜品牌大赛,持续掀起招商引资热潮。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85亿元,新签约各类项目519个,投资总额1060亿元,合同履约率88.8%,我市荣获全省对外开放优秀市称号。始终把投资作为第一拉动力,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市定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8.5亿元,新上项目开工率达到94%,总投资25亿元的华电漯河热电、总投资10亿元的太古可口可乐等47个项目竣工投产。纳入全省转型升级“双千工程”的59个项目开工率居全省首位,投资完成率居全省第二位。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优化农业结构,扎实开展粮食产量、品质“双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91.4%,粮食总产达到168万吨,夏粮总产增幅全省第一。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3万亩。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4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620家,新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518个,生猪、蛋鸡、肉鸡规模饲养比重均居全省前列。

(四)紧紧围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三规合一”、产城融合、集约集聚要求,完善规划布局,强化基础投入,加强扶持引导,加快项目进驻,开展观摩点评,促进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六大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220亿元,累计入驻企业664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我市连续获得全省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观摩活动豫东南片区第一名。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五)全面加强城乡建设和管理,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认真做好城乡规划编制,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9%,提高1.7个百分点。高标准推进沙澧河开发建设,沙河一期竣工开园,沙河二期开工建设,沙澧河风景区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漯河新区获得批准,西城区建设全面启动。旧城区、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市区9条主干道升级改造和一批背街小巷改造成效明显,供热、供气、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狠抓市容市貌整治,重拳治理违法建设,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成35个综合示范村和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46公里,新解决14.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沼气普及率达到40%,新建村级邮站600个。全面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完成215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繁荣。坚持把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首要任务来抓,全民创业和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省控目标1.96个百分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到98%;企业离退休人员退休金实现按时足额发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推进,10万名六十岁以上的农民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障金;城乡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7%,居全省前列;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35万平方米、廉租房27万平方米,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7亿元,帮助2589户职工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各级财政投入40.5亿元用于社会事业建设,省定、市定民生工程全面完成。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漯河医专新校区建设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十工程”扎实有效。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2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34个农家书屋,许慎文化园建成开放,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中华经典文化诵读活动叫响全国。积极承办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在省十一届运动会上取得团体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科技工作得到加强,人才作用有效发挥。丹江口库区一期移民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对口援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三大国策得到较好落实,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明显,获得全省食品安全优秀城市称号。信访工作全省先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公众安全感指数全省第一,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审计、统计、人防、气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史志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慈善事业等都取得新成效,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扎实做好双拥工作。驻漯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和民兵预备役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2010年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标志着“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的胜利完成。回首“十一五”,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多种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形势复杂多变。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科学决策,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是“十五”末的2.1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3万元增加到2.7万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88亿元增加到45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95.4亿元增加到2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300亿元,增长2.4倍。累计财政总收入210.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均比“十五”时期实现翻番。

过去的五年,是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的五年。粮食产量连创新高,总产累计900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成为全省畜牧强市。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85.6万亩,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全省第一。农业标准化取得新成效,我市成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5.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1%。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50万千瓦。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190公里,路网密度居全省第三位。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达到300个,新解决农村5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发展户用沼气池20.5万座,开通班车的行政村达98%,“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五年发放强农惠农补贴资金29亿元,惠及农户47万户。

过去的五年,是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形象大幅提升的五年。城市规划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由48.6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46万人增加到60万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新建改造一批市区道路、桥梁、供水、供气、供热、公厕等基础设施,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0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绿化覆盖率35.2%、绿地率3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澧河水质一直保持在二类标准。沙澧河开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滨河水城的独特魅力已经彰显。我市相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称号,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漯河城市品位的提升和城市面貌的变化,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好评,全市人民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的五年。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双汇国有产权成功转让,银鸽股权分置改革与重组顺利实施,一批企业通过战略重组焕发生机与活力。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新成效,高效行政服务机制建设实现新突破。投融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进展顺利,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我市摘掉了金融高风险区的帽子。创新投融资模式,成功组建城投、发投等投融资平台,在全省第一家发行城投债券,漯河商业银行挂牌运行。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粮食、供销、财政、交通、城建、教育、卫生等方面改革,都有新的进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0.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2亿美元。活力漯河更有活力,开放的漯河更加开放。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和谐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万人,我市荣获首批“中国创业之城”称号。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并向农村延伸。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3.3%和82.9%。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信访工作先进市称号。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发展令人鼓舞,漯河的经济实力跨上了一个大台阶,一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板块、新亮点正在形成,广大市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不断增强,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标志着漯河进入了一个基础更加稳固、环境更加优化、空间更加广阔、动力更加强劲的黄金发展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驻漯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漯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五年的奋斗令人难忘,我们在困难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危机中加快了转型步伐,在奋进中坚定了必胜信心,在实干中铸就了新的辉煌。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牢牢把握发展要务,坚持高端定位、坚持工业强市、坚持不懈开放;只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善于审时度势、善于乘势顺势、善于发挥优势;只要坚持弘扬实干精神,勇于攻坚克难、勇于开拓创新、勇于担当责任;只要时时刻刻牢记宗旨意识,念念不忘体恤民情、尊重民意、改善民生,我们就一定能够推动漯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漯河城乡面貌重大变化,就一定能够开创漯河更加美好的未来!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有很多限制条件和不足,还会遇到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十二五”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漯河,取决于我们破难攻坚、跨越障碍的胆略和气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面临着“五大考验”。一是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市经济总量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产业整体层次不够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资金、土地和环境等要素约束日益加剧。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难度增大。二是如何加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更加富有竞争力的时尚之都。我们的城市区域开发起步较晚,产业支撑能力还不够强;城市特色还不够鲜明,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城市管理还没有实现精细化,城市文明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如何挖掘优势文化资源,创新漯河文化旅游品牌。许慎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提升不够,食品文化、水韵文化、休闲文化等现代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农业游、工业游和红色游规模较小,没有真正形成文化旅游品牌。四是如何加快推动全民创业,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位居全省前列。全民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指导、培训等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够宽,城镇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要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压力巨大。五是如何强化公共安全和民生改善,建设更加平安向上的和谐漯河。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城乡发展不平衡,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依然突出;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仍较薄弱,安全稳定隐患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面对考验,我们必须勇于迎难而上、敢于排难奋进、善于克难制胜,努力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在发展中实现跨越。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