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回顾
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积极作为,攻坚克难,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亿元,增长9%;出口总额2.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30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30元,增长9.2%。继续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排名上升至第70位。
一、坚持精准发力、持续加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农业持续增效。实施粮食增产整体推进工程,粮食总产增长1.2%。建设仪扬河粮食中心库二期工程,新增仓容2万吨。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万亩。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扬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8个、家庭农场90家。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6个。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市工业开票销售902亿元,工业入库税收54.4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上汽大众仪征分公司全年生产整车33.7万辆,完成开票销售258亿元。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向好,完成开票销售258亿元,增长12.8%。市辖工业新增规模企业20家,新增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8家、过10亿元企业3家。
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1.5%,提升1个百分点。港口物流、汽车物流、电商物流加快发展,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营业收入7.3亿元,汽车物流园列入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储备库。滨江新城核心商贸区加快建设,曹山建材家居综合市场二期、润霖商城项目进展顺利。捺山地质公园一期观光项目建成营业,红山樱花悠乐园项目加快推进,枣林湾、捺山旅游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房地产市场基本稳定,商品房合同成交47万平方米。建筑业实现产值253亿元、利税13.2亿元,分别增长10.6%、9.8%。
财税金融运行平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44亿元,增长13.8%,税收占比85.9%。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优化债务结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业建设,建立PPP项目库。引导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00.4亿元,增长14.6%。与农发行扬州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3年低息授信60.5亿元。城发公司三期企业债获得批准。3个项目争取专项建设债2.04亿元。引进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实现全覆盖。4家企业挂牌“新三板”,融资1.5亿元。仪征被列为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二、坚持投资拉动、创新驱动,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实际利用外资5700万美元,民资注册资本实际到资86亿元。坚持领导挂钩、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服务机制,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13个,完成投资194亿元。上汽大众整车扩产、屹丰冲压件、明岐铝轮毂扩建等项目顺利竣工,富威尔复合材料、国宏光电等项目加快推进,润海重工、华能低风速发电、超达物流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
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完善政务服务平台,成立市政务办、政务服务中心。加快简政放权,公布行政权力、行政审批、投资审批、部门责任、专项资金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推行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放宽准入条件,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完善市、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90%。农村信用体系全国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新认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9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实施品牌、专利、标准“三位一体”企业培育计划,创成省级以上品牌6个,获批发明专利26个,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1项。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达成合作项目60项。实施“凤来仪”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等7项人才政策,分产业开展系列专场对接活动,获批省“双创计划”8人。成功获批省创新型城市试点,创成省科普示范市。
三、坚持城乡统筹、互促共进,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高标准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老城区与滨江新城控制性详规及城市设计。滨江新城2.2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初步形成,城市广场、星级酒店、农贸市场、游乐场项目有序推进,双语学校、民营医院跟踪洽谈,新真州路、新解放路加快建设。完成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3个,继续推进城市道路及交叉口改造,启动危房解危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落实社会化防控违法建设机制,强化建筑渣土和建设工地管理,创新开展建筑装潢垃圾再生利用工作。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核、获得命名。
镇村建设有序推进。修编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引导各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集镇功能,彰显集镇特色。坚持市镇联动,完成集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01个。月塘镇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大仪镇、月塘镇创成国家级卫生镇。建立微信督查平台,提升农村环境长效管护实效。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新增进区建房农户1580户,农民集中居住率25.5%。建设美丽乡村6个,陈集镇丁桥村创成省“最美乡村”。发展村级经济,80%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更趋完善。353省道建成通车,完成沿江高等级公路改造、宁启复线仪征站站改工程,宿扬高速有序推进,大新公路刘集至353省道段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89.5公里,改造危桥7座,实施县道大中修15公里。新投入公交车62辆,新辟城市公交线路1条。自来水厂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启动取水口迁移、备用水源管道工程。推进农田水利重点县、农村河塘轮浚、编外水库除险加固、月塘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成110千伏郁桥输变电、金马变第二电源工程,完成5个变电所扩容。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编制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划定生态红线区域,占市域面积24.5%。推进枣林湾生态中心建设,做足生态底色,彰显产业特色。推进节能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削减化学需氧量23.5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722吨。加大废气扬尘治理力度,开展建筑工地扬尘、烧烤油烟专项整治,建成区禁燃限放烟花爆竹,空气质量优良率71.6%,PM2.5下降21.2%。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枣林湾污水处理厂、潘家河活水泵站,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6.9%,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实施333省道沪陕高速出口园林绿化、东园公园和扬子公园景观提升改造工程。新增成片造林6900亩,提升道路绿化500公里,创成省级绿化示范村15个。
四、坚持干事为民、发展惠民,公共服务不断优化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验幼儿园、仪化三小、龙河小学基本建成,三中、育才小学新校区投入使用,月塘中学、刘集中心校新建项目有序推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交流力度,评选表彰首批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促进教育质量提升,高考上线率再创新高。实现镇村公交学生班车全覆盖。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完成中医院分院异地新建,推进刘集、青山卫生院建设,启动新集、大仪、月塘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开展基层文体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建成镇多功能文体广场11个、村运动场137个。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市文化馆创成国家一级馆。开展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节、龙舟公开赛、“幸福仪征大家唱”等活动。档案馆新馆基本建成。广电、史志、侨台、气象、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保障继续完善。稳定城乡居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月10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至月均2255元。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运营市级养老护理院,提升改造镇敬老院4个,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扩面。全民医保体系覆盖率99%,居民医保、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80元。加强社会救助,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镇“三无”老人保障、孤儿养育标准。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率100%。新开工公租房104套、经济适用房176套、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210套。住房公积金新增扩面7500人,发放贷款6亿元。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社会管理服务三级平台高效运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成社会面监控系统八期工程,推进DNA实验室建设。优化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实施居住证制度公共服务项目。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引导依法逐级走访,积极化解矛盾,信访形势平稳可控。加强法治教育,优化法律服务,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六五”普法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组织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检查,所有学校、敬老院食堂全部安装“透明厨房”监管平台,食品药品数字化社会共治系统被评为“智慧江苏”重点工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突发事件应对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集中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改进复议应诉工作。市政府被评定为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仪征政府网站第7次获得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县级第一名。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287件,满意与基本满意率100%。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强化政务督查和行政问责,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有效落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制定“三直接”新十大环节实施细则,严格规范土地出让、工程招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行为,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二五”以来,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推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民生建设和生态建设,全市经济总量、质态效益不断提升,城乡面貌、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十二五”期间,仪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五年翻番”。地区生产总值是2010年的1.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到8.7万元,超过省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0年的2倍,税收占比持续提高。全市和市辖工业开票销售分别是2010年的1.8倍、2.6倍。汽车产业成为第一主导产业,整车、零部件形成“1 100”产业格局,我市被认定为全省三大整车生产基地之一。
“十二五”期间,仪征发展质态明显提升。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是2010年的2.4倍。新兴产业开票销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是2010年的2.2倍和3倍。服务业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由5.3:60.6:34.1调整为4.3:54.2:4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均超额完成目标。
“十二五”期间,仪征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滨江、生态、北部三大板块联动发展,城区、集镇、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重大交通设施实现突破,“一纵一横”两条省道建成通车。滨江新城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核心区形象初步展现。连续三年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老城区功能持续提升。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市。城镇化率提高至53%。持续开展河塘清淤、村庄整治、绿化造林、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所有镇创成国家级生态镇,3个镇创成国家级卫生镇。
“十二五”期间,仪征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坚持将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每年实施民生实事工程100多项。投入16亿元,新建、改建学校50所,各阶段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3家公立医院医疗条件有效改善,3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在广覆盖的基础上水平逐步提高,各类助孤、助残、助老活动扎实开展。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6倍、1.7倍。
“十二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的结果,也是各方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仪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仪征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