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设计园区的发展机制设计园区作为一个完整工业化系统的重要组成,其存在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工业化流程,将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的调配目标整合到最终输出的产品品质之上,同时,还取决于如何解决工业化社会制造过程中产品概念与创新如何对受众需求作出前瞻性的回答。社会各工种、各专业、各利益集团所形成的生产关系,由于角色、领域、信息系统等的不同,在一个完善的工业化系统中,这些可以连接的生产关系,会以生产要素的形式自组织地匹配。但在实际中,这种完善的自组织只是一种理想。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要素之间远没有那么容易能够形成匹配。各种生产集团要在一个产品生产体系中成为关系要素,要依靠社会中间促进力量。
今天,全球经济已经进入高度知识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形态。每一个现代工业经济体,都十分需要这种能够促进匹配,实现综合地、跨领域、跨地区发展的工业发展机制。作为全球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其实也已经触及了这样的生产形态,并正在迅速地展开转型。20世纪末开始,全国纷纷建立的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设计园区、设计创新与产业发展园区等各类园区,正如雨后春笋般铺陈开来。
通过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多年来的全国性发展指数研究,表明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设计、文化、创业类园区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其核心问题,是各地园区型机构既要做好由原来政府主导投入的建设方式,过渡为社会自由资本主导投入的建设方式之间的衔接工作;又要回答好以下问题,即园区应该如何可持续经营?设计创新到底可以带来怎样的舞台?园区如何能够成为当地资源整合的一个枢纽?如何在地区、产业,以及企业群间联络出新兴产业的生机和力量?这些问题都非常鲜明地放在今天设计、文化、创新等为主题的推动者们的面前。这里,我们在关注以上这些问题的同时,试着探索在战略组织层面上,当前应该受到重视和控制的要点,并分三个方面展开叙述。第一个方面,所有的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多媒体或工业设计等主题园区的成长与崛起,最核心的要点是如何与本地区的主体经济相融合。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不少工业园区取得了高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各个地区、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核心基地和重点工程。截至2010年末,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有8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07家。“工业设计园区”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新生事物。截至2013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下属的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成员就有近40家。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融汇在当地“工业园区”范围之中的。2014年,中国各省主要经济活跃地区,甚至部分区县,都已开始筹划和建设自己的“工业设计园”或“工业设计产业园”。通过我们调研发现,国内工业设计园区这一适应产业条件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尚十分欠缺,特别是能够反映和链接当地产业良性发展需求的则更为稀少。从“工业设计发展整体状况的基础数据”统计来看,由自发经济建设的设计园区尚在少数,许多是依靠当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兴办的。建立起来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与地方产业磨合,其中,设计公司与企业、设计创新与知识产权维护等均是问题。自全国第一家工业设计园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于2003年5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以来,中国的工业设计事业和园区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列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全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的已经达到近40家,并在社会影响力和发展目标上与国家的经济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高度一致。目前,园区已形成了以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模具设计、工业计算机应用设计、精密零件设计、汽车及工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产品研发和孵化新兴产业的初步格局。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工业设计整体事业形态,已经从原来的学校、企业为主体,向着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公司等组织形态更为灵活、丰富和复杂的方向发展,并向设计咨询、产业对接、文化创意和产权维护等领域衍生。
正如2010年7月由工业与信息化部联合了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国家十一个部委下发的《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中所述:“目前,工业设计已初步形成产业,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初具规模;一批制造业企业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工业设计,取得明显成效;专业从事工业设计的企业发展迅速,设计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些优秀设计成果已经走向国际市场;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工业设计教育快速发展……”。我国工业设计事业的发展,虽然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与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和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工业设计园区”的出现与迅速成长在许多方面却萌发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式和经营理念,并受到来自世界同行们的关注与尊重。回顾2013年,各地大力发展“设计园区”的事业形态,极大地丰富了工业设计呈现给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服务途径。从原来以某个企业为中心的、以其产品的具体设计服务中跨越出来,而以一个地方经济的产业环境为背景,从产业转型和行业升级的更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工作,形成市场。成为政府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整个社会对工业设计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总的来说,人们对工业设计的作用,从认识不足到高度重视;从缺乏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到各国“海归”踊跃集聚;从政策支持、行业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到各地区政府部门充分设计扶植政策,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事业,切实有效地推动了工业设计事业的发展。但从一个正在从经济发展洪流中急速成长的经济形态来看,我们也必须冷静地思考和辨析工业设计园区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结合全国的园区发展势态和基本统计情况来分析,其特点首先表现为依托各级政府支持或扶植建立起来的工业设计园区,正在迅速地与当地产业展开深度融合。“工业设计园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它的存在已经开始脱离“政府哺育期”。来自市场法则和自身组织机制的合理性等关键问题,开始经受经济环境、产业形态、市场需求的严厉拷问。
所以,经过2013年之前的近十年发展,无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需求方面,还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人才梯队的建设方面,都已经具有相当良好的基础,为迈上下一个经济发展的台阶做好了准备。
第二个方面,扶植与本地区主体经济相融合的设计、文化、创意类园区,要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相协同,建立能够汇集政策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平台。
当今任何一个国家经济体其实都是有主导的、有计划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的目标的几乎不存在,但独断的计划机制亦没有出路。智慧的方法,是在社会经济体中建立中间组织,以嫁接目标与目标之间的纽带,既连接国家政治经济,又顾及行业、产业自身情况。这就需要政府的作为是推动而非管理,是培育而非主导。
设计创新作为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一种活动,除了对解决人类生产过程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能源、经济创新、生活质量和社会就业等问题具有积极的催化作用以外,在国家产业调整、新型产业体系建立等方面也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设计所产生的高价值回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并成为其国家意志在全球竞争环境中获得胜利的重要利器。关于设计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联性,新西兰国家经济研究院早在2002年就发布了研究结果,并得到广泛认同。可以看到,重视设计竞争力在本国的战略提升,其综合排名靠前的国家,它的国家综合竞争力也都靠前。这反映出一个国家在整体经济发展战略中,将设计创新作为一个抓手,使之越来越多地与本国工业设计产业的战略目标发生紧密联系,那么,其之后的综合国家实力也将得到迅速提升。
只依靠企业或行业自身的市场行为,在设计创新领域与国家产业战略相协同就十分难以展开。因为,企业可以看作处在两种环境中的社会性生存体。一个环境是市场,另一个是产业。每个企业所处社会性产业链地位十分重要。在这个闭环中,其上下游的衔接决定了它们的科研系统。
从事工业原材料的研究与生产、发展基础与新材料产业、提升产
业间紧密协作的能力是企业最关心的事情。更好地进行产业化调整,
打造全新的产业合作,寻求创新模式,以及产业间新成果共享往往是
鞭长莫及、难以实现的。所以,跨领域、跨行业的战略协同与联系,
必然需要政府的力量。我们这里有一个调查,它表明即便是产业内的
重点企业,由于市场的压力,其投入的开拓力量往往都是在产能和技
术改进之上的。图0-1是针对北京首钢、燕山石化、金隅集团、中国
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等企
业展开创新投入产出情况的调查。
从国家发展和设计对于地方经济带动作用的角度来看,清华大学
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近5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影响我国工业设
计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贡献力、发展力、服务力和品牌魅力的综合
评价。这是在对全国园区中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进行大量调研,在翔
实的一手资料基础上整理出的国家管理视角。也就是说,政府可以对
园区从“基本情况、经济贡献力、服务力、发展力、吸引力和园区魅力”
六个角度进行政策设计与成效分析,而不是简单进行基地建设投入或
免税补助。
其次,更为科学的、专业化的工业设计评价体系,正在受到全社
会的关注。我国设计行业中不缺乏具有商业操作能力和规模化效应的
大型公司和企业,却奇缺从国家层面到区域、企业、设计公司、设计
师各个层面的基础性研究和新形势下对于中国未来设计发展方向的战
略性研究,因而很难从宏观层面提出适合经济转型和发展的相关设计
策略。从一个技术加工型的经济形态,迈向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创新
型社会,必然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分析体系,让整个社会客观而真切
地认识到工业设计价值评价体系正在不断受到关注。由于我国的工业
设计行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成长过程不同,因此,英国、美国、日本
等国家的评价体系只具间接的参考意义,建立基于我国国情的评价模
式依然亟待出炉。
再次,工业设计园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型方式,单纯依靠政
府直接出资、出地建设,大量依靠从外地甚至外国引进设计创意公司、
团队和个人,以此作为产业转型和企业升级的抓手是不得要领的。工
业设计园区作为中国设计产业的重要枢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数年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国家鼓励发展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比较大,
包含了工业设计在内的大量与创意相关的复合产业的发展。2012年最
新提出的文化大发展战略又进一步将文化与国家发展政策进行了对接,
大量的文创园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浮现。工业设计作为“十二五”
规划的重要内容、被重点提出需要扶持的几大创新产业之一,“工业
设计园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计产业链的整体状况。
因此,设计、文化创新类园区,应该并且只能通过政府的战略引
导机制,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产生作用,进而服务于国家战
略意志。
第三个方面,与本地区主体经济相融合,要从设计创新的基础资
源入手,落实为设计研究、产业能量、科技成果,以及和企业战略发
展需求相协同的组织机制。
设计产业园区作为社会产业经济的重要枢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对于“工业设计园区”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计产业链的
整体状况。基于此,进一步辐射至企业、设计师、各个行业中。设计
园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产学研商”的社会性结合。他们各自依托
所在的集群,通过园区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在社会性生产的组织形态
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创新已经渐进为创业,设计不再停留在服务经济的层面上,而是
发展到了产业层面上引发的转变。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目前我国初具
规模的专业工业设计公司超过2000家,工业设计已从初期的产品外观
设计,发展到产品研发、企业战略等全方位的设计策划。同时,随着
产业升级和企业对于设计的认识提升,许多设计公司已经转型为更加
偏重企业战略和品牌设计等,一些领先的设计公司更是将其产业链向
上下两端进行了延伸,覆盖从融资到生产、渠道和销售等各个方面。
从工业设计学界来看,上千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工业设计和相关专
业,每年培养设计人才30多万人。以前工业设计仅在艺术院校作为与
艺术设计相互补充的专业开设,或者在部分工科院校的机械或者计算
机学院下设相关的工业设计专业。近年来,大量的学校开设了工业设
计专业,甚至包括一些文科和专科院校,在广东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
门的工业设计培训学校,专门向企业定点定向输送专门人才。学科规
模的扩大固然可喜,但是快速发展同样带来了大量问题,如师资水平、
课程配套、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际就业等都是阻碍我国工业设计学科进
一步发展的阻力。
再从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科研开展情况来看,由于多年来,我国依
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制造来维系经济发展,在各个生产制造环节已经形
成了重技术轻设计,重短期收效轻长期战略发展的惯性思维。设计研
究对于大多数科研机构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新型的概念和变化。可喜的
是,国内已经有一大批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产学研合作也取得了一
些成绩,有了一些积累。随着文化大发展战略的实践,更多的与设计
和文化相关的科研工作还将继续推动这一合作领域的发展。
对园区中的基本情况、入驻设计公司经济状况、各公司的发展阶段、
面对产业群体所呈现的服务形态等因素的比较,其2013—2014年度的
调研结果,覆盖了全国11个主要的工业设计产业积聚地区、20多个典
型的工业设计聚集城市的数百家工业设计和其他设计门类的企业和公
司。通过园区样本与我国规模以上的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情况比较,中
国工业设计园区发展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正在面临严酷的市场考验。
全国园区整体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工业设计园区的规模差别很大,
主要呈现“腰鼓”形的规模形态,即以“大型园区”与“小型园区”
分形为整体形态;②园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
③大型园区均为政府投入建设;④园区与本地产业的互相依赖性正在
增强,园区的经营方式正在有机融合本地产业形态的要求;⑤园区的
生命力量化评价比较困难;⑥园区的入驻企业呈现多样性的特征明显,
不同性质的企业正在应其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的要求而转变;⑦最早
一批受政府支持或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园区,开始进入市场化运行要求
的转型轨道;⑧设计与中国工业经济深度融合,园区正在成为这一融
合的聚集区,即政府、学校、企业、公司的交汇之地。截取几个园区
评价的重要指标,用以说明更为细致的一些变化:首先是园区的所有
制情况。民营所有制园区占到所有受访园区一半,在与大量的民营园
区运营者的访谈中发现,相当比例的经营者之前都有涉足园区经营和
相关创意产业经营的经验,虽然可能并未直接参与设计工作,但都看
到了设计产业大发展的契机,因而自主投资开展运营。有1/3的园区具
有政府背景,相比之下获得了更丰富的政府资源和启动资金扶持,另
有少部分属于合资园区。这反映了园区所有制形式的分布呈两极化。
其次是园区规划和实际面积。所有园区的规划面积都在5万平方
米以上。10万平方米是一个分界点,各有一半园区处于分界两侧,因
此我们可以把小型园区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园区用10万平方米来进行区
分。在实际走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园区并不是纯粹的设计园区,更不
是单纯的工业设计公司聚集,而是依托本地产业特点进行了重新构建。
比如北京大兴经济开发区园区就属于一个大型园区,其辖区内包含了
服装、影视、家装等好几个产业模块,单个产业集群的经济规模和占
地面积都超过其他地区整个园区的规模。同时,也有一些实际规模并
不大的特色园区,如青岛创意100园区和南京模范路园区,就是围绕
本地的产业特色打造的以设计和旅游等资源为主的品牌创意和辐射型
园区。
再次是园区创立时企业数量和园区现在的企业数量。园区联盟内
的园区成立时间多在2006—2009年之间,最早的是2003年的无锡(国家)
工业设计园和2005年的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同时在2010
年之后在广州、杭州、大连等地也分别建立了工业设计园区。从数据
上来看,创立之初的园区平均企业数量大多在10~20家之间,但是经
历3~5年的发展,只有1家特色园区的企业数量还保持在10家以内,
大多数园区的入驻企业数量在100家左右甚至超过200家。现在平均
的入驻企业数量为80~120家。但是不能单纯用入驻企业的数量来衡量
园区发展的好坏,在今后的数据统计中,我们还将继续跟踪,最终当
园区的入驻企业达到一个相对的稳定值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的
工业设计产业布局全貌。这反映了园区建立之初和现在,园区内设计
公司的数量占比呈现多元化趋势。
再就是园区年总产值和设计产值占比。从园区年总产值来看,在
2000万~10亿元以上区间,分布比较均匀,只有两家园区的年总产值
在2000万元以下。这一方面说明园区的业态和类型比较丰富,另一方
面也说明我们不能直接使用总产值一个数值来衡量设计园区的品质。
现在园区的平均产值在2亿元左右。一半以上的园区的设计产值占比
超过了园区总产值的30%,3家园区的设计产值占比超过50%甚至达
到80%,这再次验证了设计产值有潜力成为设计园区的主要贡献渠道。
我们在今后的统计中,需要继续细分不同的设计产值的贡献方式和分
别占比,这样更能反映出不同的设计门类在不同的产业条件下能够多
大程度上获得发展和资源协同。园区依托的当地特色产业类型。园区
依托的产业类型最能直接反映园区的生态结构,是一个值得常年追踪
的指标。从两年的数据来看变化不大。电子和通信产品、机械制造设
备、文化行业和办公用品是园区服务最多的行业,其次是家具、家电、
医疗器械和交通工具制造行业。2013年数据中的电子和通信产品及家
用电器的占比此消彼长。到了2014年,可能是受到手机产业格局变化
的影响,对外观和结构设计的需求不如往年旺盛。另外,由于家电和
光伏产业对于制造业的一些鼓励政策的带动,家用电器、五金行业等
对设计的需求显著上升。同时,园区内的不同类型公司,依托本地产
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度融合。
总的来看,全国各地的工业设计园区,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
主动市场化和商业化。设计,难以一种单一的集聚形态存在于实际的
产业竞争环境中。集聚的本身,首先应该是社会生产形态演进中自然
需求的反映,而不是人为扶植的结果,工业设计园区正在面临来自市
场经济的考验。
所以,设计园区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创新交流与汇集的一个重要舞台和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以设计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将成为撬动
主体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引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专题执行人
蒋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