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废弃物,不是废物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也是最古老的经济话题。农业废弃物如果要得到充分利用,并同时带来社会和个体的双重效应,就不妨换一种思路,里面机会无限。
一斤茭白就会产生1.5斤茭白叶,崇明堡镇和青浦练塘在茭白的采收季节,成千上万捆新鲜的茭白叶总量竟达7.5万吨。扔到河里?污染水质;随意焚烧?污染空气。而在青浦区练塘镇低洼田种植茭白的农户会告诉你,他们的茭白叶在晒干后统一被一家工艺品制造公司回收,原本再平凡不过的叶子经过工人的巧手编结,并辅以竹子、线绳等装饰品,摇身一变,竟成了出口日本、韩国的精美艺术品,你若要问价格,一件折合人民币就要五六十元!
这类工艺品在日韩等地主要用作新年里的吉祥饰物和“鬼节”时的祭祀用品,加上多为一次性使用,所以市场需求很大,生产茭白叶工艺品的公司净利润可以达到每年800万元-1000万元。农业废弃物决不只包括水生蔬菜的废弃枝叶,秸秆、玉米芯、畜禽粪便、瓜果的藤蔓、黄叶菜等等都是人们眼中当仁不让的“垃圾”。而茭白叶的例子告诉我们,许多农业废弃物只是叫错了名字,待错了地方。
上海农业废弃物利用行业协会王麟祥表示,上海的农业废弃物利用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不少看似“无懈可击”的领域里,仍然隐藏着不少亟待挖掘的商机。
换一个地方,废弃物就成宝贝
一想到秸秆,你头脑里首先反映出的是什么?多半可能就是可用作燃料,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有关部门的监管,上海地区已经完全杜绝了这种行为的发生。那秸秆还可以如何实现“华丽转身”呢?其实,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其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生物资源。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上海每年总量250万吨的秸秆里,70%打碎后翻耕进泥土里作为肥料,其余30%经过石灰浸泡和发酵后用作食用菌如蘑菇、草菇等的培养基质,总体上实现了100%的利用,但利用思路较为单一,就是挖掘其中的有机营养成分。
在上海,西瓜、甜瓜和一些黄瓜、西红柿的藤蔓说多不多,每年也就15万吨左右,但其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得到利用,而这些藤蔓偏偏腐烂得又慢,如果谁偷懒把藤蔓往河道一倒,绝对会污染水质。最近浦东新区有关部门想出了一个新点子并正在试验中,将藤蔓进行粉碎并拌以畜禽粪便,可能就是很不错的有机肥。
蔬菜棚广泛使用的塑料薄膜也能再利用?没错!只是在现阶段,它并没有用在正道上。先卖个关子,如果你有到菜市场里买鱼的经验,就一定记得装鱼的袋子是黑色的,还很厚实,其实它的前身就是废弃的塑料薄膜。由于这种袋子本身有异味,所以活鱼可能就会被折腾得奄奄一息,而其颜色和厚度又给了摊主短斤缺两和偷梁换柱的机会,而消费者就容易吃哑巴亏。据专业人士估计,上海的塑料薄膜量必定不小,但还没有正规军出来抢夺商机。
畜禽粪便能有什么用?谁都知道可以当作肥料,但目前在上海,总共400万吨的干湿畜禽粪便,只有25%得到了行业协会可监控的有效利用,即经过工厂加工后制成商品有机肥,而其余四分之三要么被非正规工厂抢占,其工艺技术十分粗糙,要么由于牧场远离有机肥加工工厂而被农民随意丢弃在河道里,致使河水发黑发臭,如宝山只有一个有机肥料处理中心在顾村镇,“远开八只脚”的罗店镇畜禽粪便就脱离了这家工厂的处理范围。这就是上海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现状,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会发现,无论是哪种废弃物的前景,都在从粗放转向集约的道路上有利可图。
换一个角度,创意空间即刻拓宽
为什么茭白叶可以制成工艺品?因为开发者已经不用看农作物的眼光去看待它了,这样,创意和研发的思路才能彻底打开。
既然用薄膜制作劣质塑料袋的小作坊必然会随着上海限塑令的推广和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而失去市场,那为上海大量的塑料薄膜找到一个好归宿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化工物料的回收利用上,原料的细分非常重要。塑料薄膜也有分地膜和棚膜,两者的材质和应用范围并不一样。地膜主要为PE膜,棚模则有PE、PE/EVA、PVC膜,PVC膜在燃烧时会有有毒的氯气产生。在日本,一部分废塑料被利用的就是它的热能,在用重力分离法去除PVC之后,废塑料可用于高炉炼铁,而分离出的PVC经过脱氯处理后还可用作高炉还原剂。值得一提的是,用废塑料炼铁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比用焦炭少,能源利用率高。
秸秆除了当作肥料之外还有什么妙用吗?美国有24个农业州,每年有大量秸秆需要处理,有的地方就把秸秆当作建筑材料,将整捆的秸秆高强度挤压后填充进新房的墙壁;另据一些媒体报道,德国一项获得国际专利的技术把复合性工农业废弃物和再生物料混合,经特别处理制造出轻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保温效能高、耐火性能和隔音性能强;而在我国,每年生产黏土砖需要消耗7000多万吨标准煤,而且使用传统砖料建筑的空调能耗也要大幅度增加,所以用秸秆替代黏土砖无疑是环保节能的好方法。此外,秸秆还可以制造人造丝和人造棉、糠醛、饴糖和酒类。而根据去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可再生洁净能源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秸秆还可以用来制取生物油,产油率达50%以上,价格则仅有柴油和重油的43.2%和63.1%。
鱼鳞、鱼头、鱼骨、鱼内脏,这些水产品的废弃物在不少人看来既不能食,则弃之。但在日本,某一加工厂利用生产罐头废弃的鱼头等水产品的废弃物,将其洗净捣碎成糜浆,经过滤、灭菌后得到原液,与马铃薯淀粉、鸡肉、面包粉、葱香辛料等混合加温,加工成海鲜调味品,不仅味浓,而且营养丰富。在国内,据媒体报道,研发使得原本无用的鱼鳞可以生产出胶原蛋白、明胶、动物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这样1吨鱼鳞就可带来近2.5万元的效益,胶原蛋白可用作化妆品原料,明胶可用作工业添加剂,即使是边角料磷酸氢钙和杂蛋白,也可以当作饲料,真正可做到物尽其用。
换一个想法,公益赢利两不误
从表面看,我们缺乏的似乎是想法和技术,但从更深层来说,不少企业对农业废弃物领域的陌生导致这方面的研发资金投入有限。上海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相关人士表示,如今农技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做到的只是集合力量,使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不造成污染,如推进有机肥料加工处理中心的建设等。但他们的工作有一些与最新的科研单位研究成果以及产业化建设无法及时挂钩。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刘家龙表示,不少在农业废弃物上提取的物质或者获得的创意说不定通过其他途径能够更快更纯更廉价地获得,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就可能不愿付出这类研发成本。但一些国家的例子就可以打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说法。日本的德山曹达公司既生产PVC又生产水泥,其将除去PVC的废塑料粉碎至25mm以下的粒度,不作造粒处理,直接用于水泥窑取代煤粉用燃料,处理能力已达到万吨以上,而含PVC的废塑料分解脱氯后也用作水泥烧制燃料的系统,脱氯产生的HCl再次用于PVC的制造。制造公司利用自己已有的产业链配合废弃物的特性,不用支付很多额外成本,但同时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何乐而不为?
上海有没有尝试过将秸秆、稻草作为造房的原料?农业废弃物利用行业协会相关人士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但为何没有做大?专业人士表示,一方面做这种生物原料砖需要的秸秆和稻草量很大,无疑抬高了原料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这种建材较适合中小型房屋如别墅,但上海目前对大型房屋的需求显然大于别墅。在成本高且市场需求不大的情况下,这种新型建材乏人问津也就不足为怪了。但如果反过来看,这种技术在市民中的知晓率其实很低,如果可以通过规模化运作压低运输的单位成本,同时在终端市场做足营销和推广工作,秸秆房屋环保节能的特色其实很符合上海市民的期待,而上海郊区的逐步向外辐射也提示着秸秆房屋在这块区域的潜在市场。
换一种包装,品牌效应事半功倍
目前上海有46家正规工厂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发酵,散布在市郊如南汇、奉贤等地区,东部多于西部,在分布不合理的情况下,随意丢弃和非正规处理就会出现,导致全市400万吨的畜禽粪便中大部分没有被制成生物有机肥出售。
生物有机肥和化肥的区别在哪里?刘家龙打了个比方,如果生物有机肥相当于中国传统中药,化肥则相当于西药,前者含各种农作物所需营养物质和有机质,并能像中药调理全身那样改善土壤结构,而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会依据作物所需量进行配比,所以见效快。可见,两者各有千秋,而有机肥的使用更能维护土壤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见效快慢和价格因素,多数农户仍然坚持选择化肥,以至于一包400元的生物有机肥需要政府补贴250元,一些区县如青浦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再加以补贴。那么生物有机肥的制造行业如何才能脱离补贴,真正走向市场并且盈利呢?
在日本的米山町有3.6万头牲畜,是日本著名的猪肉和牛肉产地,出产的大米也很有名。过去这里的牲畜粪便处理是个难题。当地农协和政府认识到,利用牲畜粪便和稻壳生产有机肥,不但可以解决污染问题,而且可以增加土地肥力,生产有机大米,增加农民收入。米山町农业资源循环设施主要是运用工厂化快速堆肥发酵技术,把猪、牛、鸡的粪便与稻壳混合后,制成高效无害有机肥;并对牲畜尿液进行无害化处理。米山町的“处理站”建好后,当地的化肥使用量越来越少,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多赢的局面。此外,根据日本有关法律,从2004年11月起,家畜排泄物禁止露天堆放。而日本的《食品循环法》也规定,到2006年排放含有生鲜有机物质垃圾的单位要减排20%,同时对排放的垃圾有义务进行循环利用。有了法律的约束,畜禽粪便的处理设施就有了需求。这样的处理中心每天的收入可以保证其运营。其实说到底,这就是一种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而目前在上海松江等地的一些农田,也在试验着一种名为种养结合的农业模式。与此颇为雷同,归结下来就是“一片粮田 一个简易猪场”的模式,使用农家肥来灌溉,但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有着三五亩地的农民犯不着为了循环经济模式而采用种养结合,而这部分人群占大多数;其次,如果没有专业的设备和一整套的流程,很可能导致生物有机肥的质量参差不齐,如仍有异味,或者有效成分含量低,重金属等有害成分没有条件去除,这对生物有机肥商品树立在农民心目中的可靠形象并无好处。而如果把标准集约化生产加现代思路包装的策略搬到有机肥料产业上,商机和环境保护就能完美组合。
眼下,消费者对于生物有机肥灌溉的蔬菜瓜果的青睐程度与日俱增,但市场的良莠不齐使他们根本无法辨别哪些是有机肥浇灌的产品,而农民也没有完全意识到有机肥的价值,所以这部分潜在需求尚未完全释放出来。而记者近日从本市工商部门了解到,今年的工作目标是要立足在各区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上,积极推动区域的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和特色领域的商标发展。如在南汇区,工商部门就大力推进商标兴农,鼓励实施品牌战略来加大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而作为农业重要一环的肥料产业,在最近一次的著名商标认定中却颗粒无收,可见作为消费者的农民对这类产品就不可能有整体上的认同。如一旦生物有机肥商品能在生产中建立起行业标准,如最大程度去除臭味,提高有效成分含量并给予单位土地上作物的灌溉量的说明,而在销售部分则以品牌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则很可能在短时间建立起在农民心目中的品牌信任,再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同理可得,一些蔬菜基地也可通过这样的模式快速成长起来,培养出一批有公信力的有机蔬菜品牌,把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而由于市场规律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上海目前畜禽粪便处理工厂分布不合理的情况也就很有可能由于新资金自觉的涌入而得以缓解。而从这个层面来看,种养结合只不过是为达到循环生态农业而刻意进行的尝试,如果在有机肥料和有机蔬菜真正实现产品标准化而有利可图时,市场将自觉形成最经济的样态,即循环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