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收藏知识小丛书--电话磁卡目录

2022/07/16138 作者:佚名
导读:收藏、投资新宠--磁卡(代序言) 第一章 后起之秀 二 中国电话磁卡简历 三 电话磁卡家族成员 四 电话磁卡身价几何 五 磁卡知识要知道 1.电话磁卡的制作  2.电话磁卡细细说  3.电话磁卡的使用  4.电话磁卡的品相  5.电话磁卡的保管 第二章 群芳谱--地方电话磁卡 一 遍地开花的地方卡 二 地方卡花名册 1.深圳卡的特区风采  2.上海卡的海派特色  3.北京卡的首都风采  4.广州卡

收藏、投资新宠--磁卡(代序言)

第一章 后起之秀

二 中国电话磁卡简历

三 电话磁卡家族成员

四 电话磁卡身价几何

五 磁卡知识要知道

1.电话磁卡的制作  2.电话磁卡细细说  3.电话磁卡的使用  4.电话磁卡的品相  5.电话磁卡的保管

第二章 群芳谱--地方电话磁卡

一 遍地开花的地方卡

二 地方卡花名册

1.深圳卡的特区风采  2.上海卡的海派特色  3.北京卡的首都风采  4.广州卡的南国风情  5.江苏卡的江南韵味  6.浙江卡的清雅内涵  7.湖北卡的有史为证  8.四川卡的天府盛景  9.重庆卡的后来居上  10.福建卡的颇有珍品  11.辽宁卡的不可貌相  12.河北卡的民间特色  13.天津卡的少而精  14.河南卡的古都情怀  15.安徽卡的悠悠乡情  16.山东卡的简单朴素  17.江西卡的翻新出奇  18.湖南卡的"险"招频出  19.甘肃卡的西域风情  20.黑龙江卡的以稀为贵  21.吉林卡的北国风光  22.山西卡的黄土气息  23.海南卡的热带风情  24.云南卡的西南胜景  25.陕西卡的秦地揽胜  26.新疆卡的边疆风貌  27.西藏卡的雪域藏魂  28.宁夏卡的西北风情  29.贵州卡的西南风味  30.广西卡的偶有佳作  31.内蒙古卡的草原新貌  32.青海卡的独一无二  33.香港卡的更新换代  34.台湾卡的温馨感人

第三章 四海归心--全国通用电话磁卡

- "一卡在手 走遍全国"

二 全国通用卡拾萃

第四章 好卡共赏析 一 赏析入门

1.第一卡的谁与争锋  2.拼图卡的拼出好滋味  3.文化卡的挖掘内在美  4.风光卡的风光无限  5.广告卡的商家竞争雄  6.错卡的因"错"得福  7.加字卡的字字有来历 二 珍品宝鉴

1.中国第一卡是深圳绿箭卡  2.卡中显贵是上海红听筒卡  3.早期地方卡的骄傲是北京开通卡  4.相貌平平大名鼎鼎的广州开通系列卡  5.特区风采的"深圳十景"卡  6.广而告之的北京广告卡  7.广告开通卡的大连开通卡  8.一飞冲天的佛山开通卡  9.福到春来的福州开通卡  10.采茶女大熊猫的厦门开通卡  11.黑白分明的上海黑白卡(A版)  12.黄蓝好搭配的上海黄蓝卡  13.国宝无价的上海熊猫卡  14.一打磁卡话机的大连黄色广告卡  15."一穷二白"好身价的西藏白板卡  16.一卡抵万金的武汉开通卡(天津厂赠)  17.新疆好地方的乌鲁木齐开通卡  18.椰国风情的海南开通卡  19.秦地胜景的西安开通卡  20.一盘好棋的厦门三套车卡  21.一卡显神通的哈尔滨防洪塔卡(小红字50元)  22.亚洲盛事的北京亚运会卡  23.国宝又唱主角的江苏熊猫IC卡  24.一卡走遍神州的全国通卡测试卡  25.卡市神话的梅兰芳卡 第五章 谁主沉浮--卡市风云录 一 卡市行情 二 教你看招

1.入市要知好歹  2.收藏有讲究  3.卡市有风险  4.跑出来的行家  5.一言难尽拍卖会  6.放长线、钓大鱼的长期投资  7.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短期投资  8.一夜暴富的神话"炒作"  9.把准卡市的脉  10.投资要得法  11.入市之前巧算账  12.卡市高潮好风光  13.卡市低谷亦风光  14."套中人"何以解忧  15.集卡有门道  16.卡市要打假  17.投资"洋卡"要小心 三 卡市奇观

1.龙头之效应  2.系列之效应  3.形象之效应  4.马太之效应  5.瓶颈之效应  6.追尾之效应  7.等比之效应  8.比价之效应 后记 附录 一 主要地方卡一览表  1.深圳地方卡  2.上海地方卡  3.北京地方卡  4.广州地方卡 二 全国通用电话磁卡名录

收藏知识小丛书--电话磁卡本书后记

本书历时一年,编写完成。应该说,难度是存在的,这不仅仅因为"磁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收藏和投资门类、资料较为有限的缘故,而且因为市场瞬息万变,有不少一开始以为"定论"的东西,仍然需要反复推敲。在此期间,笔者参阅了大量收藏类书籍、报纸、杂志等,从中获益良多。  此书编写过程中,承蒙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关照、督促和帮助,否则,此书不可能这样顺利与广大读者见面。  电话磁卡的确是一份有魅力的收藏品,未来的卡市前景将是光明的,请把握住这难得的投资良机,用您的智慧和眼光,为自己赢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财富,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乐趣。

本书历时一年,编写完成。应该说,难度是存在的,这不仅仅因为"磁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收藏和投资门类、资料较为有限的缘故,而且因为市场瞬息万变,有不少一开始以为"定论"的东西,仍然需要反复推敲。在此期间,笔者参阅了大量收藏类书籍、报纸、杂志等,从中获益良多。  此书编写过程中,承蒙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关照、督促和帮助,否则,此书不可能这样顺利与广大读者见面。  电话磁卡的确是一份有魅力的收藏品,未来的卡市前景将是光明的,请把握住这难得的投资良机,用您的智慧和眼光,为自己赢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财富,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乐趣。

收藏知识小丛书--电话磁卡文章节选

卡市奇观

龙头之效应

一般而言,系列电话卡中的前几套价格总是高于后面许多,这种"先头部队"比后续题材更受市场追捧的现象,称之为"龙头效应"。  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了电话卡价格的走向,"龙头效应"是这两方面的综合效应,既涉及市场供给量,也影响市场的需求量。就供给量而言,"龙头卡"的发行量会小些,如"通卡"中的生肖系列龙头"猪"卡和"鼠"卡,发行量均为100万套。到了"牛"卡,就是120万套。这是因为,"龙头卡"的发行年代较早,当时的卡市规模和集卡爱好者数量也相对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的规模和数量都会增大,管理层在制定发行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所以会增大发行量。  "龙头卡"在发行之初,由于发行量并不很少且形象普通,并未能引起收藏界和投资者的注意,导致它们在流通使用中大量损耗掉,所以存世量并不多,当人们发现其价值所在时身价自然一日千里。如 1995年 1月发行的面值50元的 "猪卡",发行之初打九折尚无人问津,仅仅时隔两年多,其价格一下子蹿升至 1800元的顶峰,实在惊人。  就市场需求量而言,随着集卡队伍的不断壮大,人们在收集到近期发行的系列磁卡之后,便会把目光投向早期发行的品种上来,龙头老大的价格优势便显然出来了。  由于"龙头卡"的价格较高,增值速度也相对较快,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其增值速度还会更快。

系列之效应

在地方卡和通卡中,都有不少成系列的磁卡,如"生肖"系列、"名山"系列、"名著"系列等等。这些系列磁卡往往能成为市场的热点,备受瞩目,这就是所谓"系列效应"。  系列效应通常表现为,一是价格比同期磁卡高些,二是成交量比同期磁卡要大。  对于集卡爱好者而言,如果你起步时间较晚,在1998年2月手头上有了张生肖虎卡,那你一定有兴趣于以前发行过的系列生肖卡,如 "猪"卡、"鼠"卡、"牛"卡,配齐它们应该不错。但是作为生肖龙头卡的猪卡可不容易得到,由于发行时间较早,发行量也相对较小,价格自然不菲,是卡市上的俏货。它们的价格上涨,也将带动"鼠"、"牛"等一系列的行情。  另外,系列卡的好处还在于,它所表现的题材较为重要,如生肖系列、名山系列、名著系列等等,独具内涵,引人注目。  像这样成系列的磁卡,有时可以扩大成为一个专题,如古代绘画专题、民俗专题、体育专题等等,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欣赏与收藏。

形象之效应

卡市中的所谓"形象效应",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磁卡画面的美观程度,二是指市场形象,即是否表现出良好的增值能力。  在卡市上,投资者和集卡爱好者总是把多情的眼光抛向那些画面欣赏价值高、市场形象好的品种,而那些画面缺乏美感、市场形象又差的品种则备受冷遇,因此,两种卡的增值能力相差悬殊。  设计水平越高、艺术含量越高,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如通卡中的"梅兰芳"、"黄山"、"茶文化"、"豆腐节"、"庐山"等,都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它们在卡市的巅峰时期分别达到了13000元、2000元、1600元、1200元和2800元。它们所共有的特征便是画面精美、富有艺术气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庐山"的表现,它的发行年代在这几种卡中是最晚的。其发行量比"梅兰芳"大些,比其他几种都小些,虽说这会是受宠的原因之一,但它刚一出笼就被捧到 2200元(是其面值的11倍),以后又节节攀升至2800元的高位,不能不归结为它那如诗如梦的艺术表现力,如此生动美丽,难怪广大投资者与集卡者会一见倾心,为之痴狂了。  "茶文化"在经历了1997年3月的大行情后,价格回落到300元,在以后的两年中,许多曾风光一时的卡都没多大起色,维持在价格回落后的低位徘徊。而"茶文化"则能逆势而上,在1999年的卡市上涨到过420元,甚至还略略超出以往总是领先的"黄山"。"茶文化"魁力何在呢?这不能不归功于它那极富观赏性和文化内涵的设计制作,4张卡描绘了一种多么生动美丽的人间生活,着实令人回味不已!  俗话说得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锻炼出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对投资者至关重要。

马太之效应

所谓马太效应,是指一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如果这种事物很强,那就使它强上加强,如果本身很弱,那就连它所拥有的也要剥夺,于是弱者越弱。  卡市中也有"马太效应",说起来很有趣,那就是:越贵越要买,越买越是贵;越贱越生厌,越厌越是贱。这其实是一种蛮典型的心理作用,比如,有一套磁卡,价格不菲,又节节看涨,多数集卡爱好者与投资者害怕错过难得的机会,都愿意出高价去买,买的人一多,价格便又蹿上去了,越蹿越有人买,越是受到众星捧月的待遇。而另一套磁卡,价格低,市场表现又不佳,广大投资者和集卡爱好者都不愿问津,越是无人问津,价格越是跌得厉害,越是跌得厉害,越是没人敢买,成了百无一是的伤心品种、垃圾品种。于是,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一个能跃居高位,一个只能沉沦下僚。  在卡市中,处于强势板块的一般就是那些发行年代较早、题材上好、设计一流、发行量也不大的品种,其增值能力较强,价格也稳居上游,像"梅兰芳"卡便是一例。处于弱势板块的是题材不佳、曾跌破面值、生不逢时的品种,增值能力差,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像通卡中的"业务宣传"、"卫星公司"、"中国名桥(之二)"等等,市场上的遭遇常常不如人意,令人徒叹奈何。  不过,也要提醒一句,马太效应并不是绝对的,根据辩证的观点,强与弱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够相互转化的。在强势板块中爆出冷门,在弱势板块中蹿出一匹黑马,也都是可能的,对,广大的投资者和集卡爱好者要有个全盘的考虑与综合的判断。

瓶颈之效应

瓶颈效应,可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得到启示:在河道最窄的地段,水流最为湍急;用劲捏一下正在流水的皮管子,水流得更快。为什么同样的水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有所不同呢?那是因为压力虽没变,但压强却增大了的缘故。  卡市投资中的瓶颈效应,通常会在发行量上见出端倪,也就是说,在卡市升值大战成为竞相争夺高地的,会是在整部磁卡中发行量最低的品种。表面上看,具备了不相上下价值的两种卡,价格相差却不小,什么道理?发行量有大小。物以稀为贵。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在磁卡中发现了错卡,一错成福,错卡将成为身价明显高于正卡的抢手货。错卡毕竟是少数,人无我有,人多我少,这就是看家的本钱,像 1993年 12月西安发行的一套"电话号码升七位纪念"磁卡,有错版与正版之分,少量的错版比正版要高出几千元。所以,投资者与集卡爱好者要注意多研究磁卡目录中的磁卡发行量,从中进行分析比较,必有所得。

追尾之效应

这里说的"追尾效应",与交通事故中的 "追尾效应"在感觉上有点像,即"就近碰撞",形成连锁反应。在卡市中,新卡有时会比旧卡更加受到投资者和集卡爱好者的欢迎。  1997年3月的大行情中,生逢其时的"庐山"卡,尚未出炉货值已高达750元,开盘价一开就是 2200元,是其 200元面值的门倍!而一些老牌卡如"黄山"、"茶文化"等,风头还抢不过"庐山",市场的"喜新厌旧"风气可见一斑!是什么使追尾效应一浪高过一浪呢?细细分析原因,主要是市场需求量决定的。发行年代越近,市场需求量越是大。当越来越多的人加人集卡大军时,他们总是会将当年发行的新卡作为首选对象,然后再会考虑搜集以前的旧卡。所以新卡热会不断升温。  新卡市场流通量较大,适合炒家在短期内快速建仓,炒作起来也往往得心应手,一炒两炒,新卡身价直线上升,是卡市的大气候所决定的。"追尾效应"最明显的时候,就是发生在卡市大行情最热的时候。卡市越热,新卡越俏;卡市越冷,新卡越贱。这已经是被事实检验证明过的。  虽说,追尾效应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市场行情大好时,鸡犬升天;行情不妙时,落毛的凤凰不如鸡。面对这种风险,投资者与集卡爱好者得有充分的认识,不要被市场的炒新风气吹昏了头,一旦泡沫散去、价值回归之后,发现自己陷在"跌你没商量"的窘境中,就很不幸了。当然,如果操作得法,"追尾效应"亦能为你赢得累累硕果,那就是高手的作为了。

等比之效应

在卡市中的等比效应表现为,在无特殊因素出现从而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提下,各类磁卡的价格对比格局一旦明确下来,就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即使有变化,也不会相距甚远。  拿通卡中的"茶具"和"雨花石"来说,在1997年的1月,其市场价格均为210元,在3月份的大行情中,都涨到1000元,1998年两者的价格稳定在160、170元左右。随后,市场价格便在这个位置上浮动,现今变化不大。  等比效应产生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只有经过邮市周期的检验,价格对比格局才会最终得以确立下来;二是当中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介人,从而使价格对比格局发生重要变化。 8.比价之效应  比价效应,指的是发行量基本相同的磁卡之间的价格具有某种程度的可比性。其中一种价格的上涨速度较快或者价位较高,可能会对另一种磁卡的价格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如"豆腐节"和"景德镇瓷器"两者均为热门题材,表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行量一为45.86万套,一为33.9万套,差异不很大,发行日期一为1996年9月,一为1997年1月,相隔仅4个月,故有一定的可比性,从1997年的行情来看,"景德镇瓷器"的走势更为强劲些,在经历了1997年3月的一轮大行情之后,实现价值回归的"豆腐节"和"景德镇瓷器"的价格之比为13:30,而在1999年的卡市中,"豆腐节"与"景德镇瓷器"之间的比价就增长到9:13,"豆腐节"增势明显,其中一个因素,便是这种内在的"比价效应"在起作用。  比价效应的成立,得有一些先决条件。主要是两类磁卡是否具备可比性,要从题材、发行年代、设计水平等诸方面来考察。  首先是题材。题材一致当然可比性强,如果不完全一致也不强求,可以好题材与好题材对比。比如"豆腐节"和"景德镇瓷器"均属传统文化范畴,内涵丰富,颇有含金量,两者题材均佳,可拿来一比。  二是发行年代有可比性。"豆腐节"与"景德镇瓷器"分别发行于1996年9月和1997年1月,相距仅4个月。故值得一比。  三是画面设计有可比性,"豆腐节"不用说了,设计制作均佳,"景德镇瓷器"的设计也别具一格,让人爱不释手。两者都是拼图卡,反映某种工艺的制作流程,流畅自然,一气呵成。  如果两者相距太悬殊,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那也就没有必要勉强扯在一起。比价效应作为等价效应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把握好了,能帮你从中赢得宝贵的投资机会。 磁卡知识要知道 1.电话磁卡的制作  先要设计图案。这是制造电话卡的第一步。然后还要打出样稿。经过对设计草图的甄选、修改,绘制成分色的软件,印出样稿,确保印刷质量合乎设计原意。再经过丝网制版。将样稿转送给制造商制作印版或丝网。又经过胶片印制。完成印版或丝网后,便可以在胶片原料上把图案设计印上,再覆上一层透明薄胶,利用高压和热力把胶片压成一定的厚度,并使表面保持光滑。  此后是切割加膜。把印刷好的胶片,切割成一张张面积为86mm x 54mm的电话卡。像密密倾电话卡再加一层保护膜。而加磁、编码是必要的。在电话卡的背面加上磁带或印上电话卡的编号,并启动密码等数据资料。加套发行,是电话卡的最后一道工序,即套上封套,印上有效日期,运到各个销售网点发售。 2.电话磁卡细细说  质材:电话磁卡的质材为聚酯薄膜,正面可以印制精美的图案,背面涂覆着一层特殊的磁性材料。  尺寸:电话磁卡的外形为:长86mm,宽54mm,厚0.2mm,四角有半径为2mm的圆角。  缺口:在电话卡的右端距底端9~15mm处,有一个圆弧形的缺口。这是特为盲人打电话而设计的。盲人可凭缺口得知插卡方向。  面值:电话卡一般标有面值。从卡正面上端的计费和背面上的黑线也可看出。已发行磁卡的面值有1元、5元、10元、20元、30元。50元、100元、200元等多种。  发行单位:大多数卡的正面印有发行单位的名称,但也有少数卡的发行单位是印在背面的。  插卡方向:电话磁卡的插卡方向一般印在电话卡的左上方,有以箭头表示的,也有箭头与文字并用表示的。文字如英文的"IN",或汉字的"请由此插入","沿着方向插入"等等。  背面:电话磁卡的背面往往印有电话卡的使用方法、使用范围和发行单位的地址等等。 3.电话磁卡的使用  将卡送入活机卡片入口,拨完电话号码,如果出现忙音,想再次重拨,只需按"再拨号"(RECALL),就会自动拨号。如果通话完毕,还要打下一个电话,只需按"继续拨号"(FOLLOWON CALL),听到拨号音后就能够拨打第二个电话。号码拨通,听得见对方的应答,但对方听不见你,你必须按"应答"(ANSWER)键方能使双方顺利通话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