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榆树湾煤矿历史地理文化

2022/07/16153 作者:佚名
导读:榆树湾煤矿历史遗产 (全文详见百度百科词条:“黄河河套人文史“) 我国的黄河河套是中华“现代人”——蒙古人种的摇篮。华夏先民“河套人”在距今二万年前从无定河边走来,在内蒙古清水河(今托克托)以东、整个大中华地区繁荣壮大。 我国“战国八雄”之一的河北中山国人的主流是春秋战国时期源于陕北榆林肤施城(今鱼河)的北狄族白狄姬姓人,与河北正定的鲜虞氏妧姓、山西昔阳肥氏、河北晋县鼓氏、与山西盂县仇由氏。战国中

榆树湾煤矿历史遗产

(全文详见百度百科词条:“黄河河套人文史“)

我国的黄河河套是中华“现代人”——蒙古人种的摇篮。华夏先民“河套人”在距今二万年前从无定河边走来,在内蒙古清水河(今托克托)以东、整个大中华地区繁荣壮大。

我国“战国八雄”之一的河北中山国人的主流是春秋战国时期源于陕北榆林肤施城(今鱼河)的北狄族白狄姬姓人,与河北正定的鲜虞氏妧姓、山西昔阳肥氏、河北晋县鼓氏、与山西盂县仇由氏。战国中山与西汉中山刘姓封国,曾拥有举世瞩目的以“错金银工艺”为代表的青铜文化。

(据2007年广西师大版的段连勤教授之《北狄族与中山国》与榆林杜相唐之《榆林大事记》)。

最早于我国秦朝,延至我国隋唐盛世,河套“河南地”的陕北一直都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学派以太行山、渭北平原为“农牧分界线”核定的“半农半牧区”。秦统一全国后,秦上郡的千里行政辖区掌控了自铜川市北郊,至内蒙古准格尔旗之间的全部山川河流与水陆耕地草场。河套陕北的今榆林线南端鱼河镇,即是都城长安以北全国36郡中之“上郡”的治所肤施城。河套陕北的秦上郡23县居民奉中央诏命垦荒定居,以今榆林、神木府谷为中心的“新秦中垦区”最盛时,军垦人口达到过200多万。长期定居河套陕北垦区的居民,从西汉无定河之北的虎猛县而得“虎姓”、以白土县而得“白姓”;以漠北贝加尔湖平原南归的北狄高车人的高望县、高奴县而“高姓”;以今榆林神木之间的“新秦中”垦区而得“秦姓”,……。

(据《汉书.地理志》与葛剑雄博士《西汉人口地理》部分章节)。

西汉高祖刘邦以嫡亲公主北嫁匈奴冒顿单于以后,汉匈之间“和亲协定”双方世代“约为兄弟,互不侵犯”。此后的汉武帝年间,汉皇室姻亲呼韩邪单于与北匈奴决裂率部南下,在河套内外辛苦经营。

西汉时西北的军事屯田 西汉早年,近现代榆林县辖内的古神衔山周边一带,有被西汉汉武帝设为八大官马场之一的“天封苑”。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诏准我国西域的一批龟兹国农人与工匠迁入西汉上郡,今鱼河以北的归德堡地方被设为安置龟兹人的上郡属国城。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龟兹人自行向北迁徙,进入了长城边境线上的上郡鸿门县与邻接的西河郡白土县境内。(史书《汉书》载,上郡龟兹人“降胡,万人亡入匈奴”)。

汉代龟兹国人崇拜、笃信当时古波斯传入中亚大夏国贵霜人的古祆教教主的神秘圣火。汉朝时在今榆林古庙梁一带(金榆树湾煤矿周边)掘井,深井下会自动喷火。先民惊骇,以为祆教主为世间万物洗礼的“圣火”秘藏于此井中。故虔诚地前来膜拜圣火、奉请回家。久而久之,名闻于河套内外。

(参考书籍:2009年哈尔滨出版社张晗译《马可波罗行纪》第31—33页“波斯大州”与“三王归来”。)

于西汉汉宣帝(公元前61年)前后,进入匈奴境内的龟兹人在新定居的龟兹村落中修建迎奉祆教主的火井庙(祆教火井祠,今古庙梁),成为一方地标。同年龟兹人组军从国,出击西羌。东穿汉建武年间(公元35年),朔方刺史巡视并州境内的独乐(今米脂县北)、鸿门(今榆林县)二县,为鸿门一带的龟兹人设肤施侯官、龟兹属国侯官。同时期设置了南邻西河郡白土县的圜阴县。东汉陕北龟兹属国----龟兹县是陕北长城线上榆溪河畔榆林县最早的县一级行政建制。公元50年,汉朝廷下诏南匈奴单于迁入西河郡美稷县,朝廷委派了中郎将以监护。

来自西域龟兹国的陕北龟兹县白姓龟兹人历代生息在火井庙周边的河套地区。史家马长寿教授、史念海教授等认为,陕北龟兹县白姓“是此后北方晋陕地区所有外族白姓的源头”。其杰出传人有“安史之乱”中带兵勤王、收复长安的西域龟兹国世子白孝德,著名的苏州、杭州刺史兼“诗王”白居易,中唐宰相白敏中等等。西域内迁今河套陕北的龟兹人在内迁聚居地的今长城线上的古城滩地方,与匈奴联姻、与边地的汉族联姻。凭藉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匠艺方式一代代繁衍,迁入迁出,对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优良影响遍及整个大中华。

据南朝刘宋范晔《后汉书》卷89《南匈奴传》记载: 记载:西汉时期,朔方屯右贤王、五原屯当于骨都候、雁门屯左南将军。“韩氏骨都候屯北地郡”,子孙、属民得“韩姓”,胡衍骨都候屯云中,郎氏骨都候屯定襄、栗籍骨都候屯代郡,子孙、属民得“胡姓”“郎姓”与“栗姓”。西河郡美稷县(今准格尔县和神府大柳塔一带)因安置匈奴贵族的民族管理,东汉末年被设为“南单于庭”。

南北朝时期铁弗匈奴的大夏国(公元407年—431年)亡国后,东临大夏国废都统万城的龟兹县,与上郡休屠胡酋金崖,与上郡屠各隗诘的内属部落互相为邻,在陕北古长城沿边独立经营。东汉龟兹县城址,经受了长达300多年的南北朝动乱的龟兹故城,又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引为当地地标。

我国漠北的突厥汗国时代,在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一、漠北草原部族自突厥汗国开始,有了自己民族的官方文字——古突厥文;二、自突厥成立汗国后,中亚草原以及西域诸城邦国开始与蒙古草原的突厥人合并为一个国家。前后突厥整合的时间有达100多年;第三,突厥汗国之前,我国北方草原的游牧部族,匈奴汗国与柔然汗国尚处于落后的奴隶制。而突厥汗国立国时,由牧区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各族牧民起义推手,已经发展成为封建制的漠北汗国。

中世纪源起于我国阿尔泰山西北叶尼塞河上游的草原突厥汗国的建立者,为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突厥语中的“土门(对音:Tuman)”与古代匈奴单于“头曼”、与后世蒙古语的“土默特”出自同一语源。是“万骑”、柔然/鲜卑的“万俟”,即“万人”或“万人长”之义。而突厥时代的“伊利可汗”(对音:IlQagan),意思为“同盟体首领”、“国王”。

隋朝开国后仿照西魏与北周先例,亦与突厥汗国联姻。隋太子杨广奉诏北出雁门巡边,在河套榆林郡(今内蒙古前套托克托西南)与盛乐城里,传出过与杨广与东突厥可汗共同开发河套至渤海湾一带“驿道”的佳话。

公元630年东突厥战败亡国,唐太宗于河套与河南地安置南归的中华人与突厥内附人口120余万口。陕北夏州(今陕北三边/内蒙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是东突厥贵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李思摩)所部的羁縻地。其后李思摩从唐太宗征讨薛延陀汗国、征讨高丽。公元641年唐太宗诏令李思摩率所部十多万人,北上建牙于水草丰美的前套故定襄城。

自公元630年以来从漠北南附的粟特胡部一直居住在灵夏二州与定襄都督府六州内。公元679年(高宗调露元年),粟特胡部再次南渡,移居于灵州、夏州之南境,唐朝于此设置鲁州、丽州、塞州、含州、依州、契州的“六胡州”。以唐人为刺史的“六胡州”建制,一直延续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止。

唐高宗/武后期间,宁陕甘高原的党项羌人自行以18部落30万人北上无定河一带驻牧。公元722年,六胡州长康待宾率部发动“六州胡起义”。唐长安准兵部尚书张说远遣参加起义的“六州残胡”五万余口,于黄河中游/淮河流域的许州、汝州、唐州、邓州、仙州、豫州定居。

唐初叶,唐廷统治漠北的瀚海都督府设置在贝加尔湖一带的回纥部落中,公元660年以后漠北铁勒九姓、九姓叶护与回纥,受东方契丹、奚与三十姓鞑靼影响不断叛唐。661年回纥酋长联合贝加尔湖同罗人、仆固人进攻唐边境,长安曾发郑仁泰、薛仁贵兵讨平。在起自公元630年止于680年,东突厥内附人民的“50年羁縻期”满可以选择前途时,公元679年,曾任职于定襄城的东突厥末代颉利可汗的族人、突厥吐屯啜(将军)骨咄禄带领生长于河套的家人、子侄等17人起义北上,前往公元663年设置于土拉河畔的唐瀚海都督府。公元682年自立为可汗复国,与欺灭突厥的漠北各姓争战。

(以上据马长寿教授《突厥人和突厥汗国》、杨圣敏教授《回纥史》等北方民族史专著,和荣新江主编《粟特人在中国》、侯甬坚主编的《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土耳其国家馆展示一尊巨大的“阙特勤”石碑,揭示了土耳其突厥人的先祖族源。墓碑的主人“阙特勤(亲王)”,正是本人籍贯在我们黄河河套定襄城(今呼和浩特)的后突厥汗国开国可汗骨咄禄的次子、后突厥芘伽可汗的胞弟阙亲王。

中世纪初叶鲜卑寂灭、此后北方契丹辽朝消亡。相传东归的唐中叶大同节度使、西突厥沙陀人李克用的麾下有“十三太保”(义子),他们分别是古羌张姓、乌桓王姓、南匈奴刘姓、昭武/粟特大族:康姓、何姓、安姓、史姓、米姓、石姓等等。当五代土默特/大同沙陀李克用/漠北回纥国后裔——汪古部合兵成吉思汗,汪古部酋长荣膺为蒙元帝国的开国贵族——监国驸马赵国公。其后世汉姓,除了沙陀朱耶人最早获得的唐皇室李姓,还新添了蒙元时期完成汉化的净州马、赵、汪、景(汪古族景教徒)等河套汉姓。

河套汪古贵族对于华夏民族的文化开拓,也似乎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相传南宋恭帝/元瀛国公/西藏萨迦寺高僧合尊——赵㬎(xiǎn)(公元1271年—1323年5月)青年时出家西藏,超度南宋的故国军民。晚年时以高僧身份外出讲经。北上河西驻锡甘州山寺(元时称十字寺,即张掖大佛寺),时为汪古部居延赵王封地。汪古籍赵王曾以本族回回女子迈来迪奉迎。晚年的瀛国公与回回女迈来迪生有一男孩。时值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后为元明宗)流亡西北,过甘州山寺见瀛国公幼子。喜将其母子收养。元明宗与迈来迪在“元两都之争”中,双双蒙难于上都(今锡盟正蓝旗)之后,元朝贵族将元明宗的养子、迈来迪所生的妥欢帖睦尔从广西召回,立为元顺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是国祚只有100多年的元朝三位执政时间超过20年的皇帝之一。开国帝成吉思汗执政21年,忽必烈大帝执政34年,开拓北元的元末帝妥欢帖睦尔执政达到了35年。……。

也许传说无法考证,边疆民族与华夏中央的向心力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

明代初年“(明)洪武四年,大将军汤和攻(鄂托克旗/榆林可可盖)察罕脑儿(湖)”一带(忽必烈大汗的行营)。…获猛将虎陈,定今东胜、置延安、绥德二卫。明代陕北二卫军籍于此为始。”

“(明)洪武九年,太祖(朱元璋)诏山西汾州四县、泽州五县、潞州八县,平阳府三十四县,共51县之民于河西,任土垦田,世业其家。并置绥德卫指挥使司。”“同年,迁江南上江之军于其地,立屯田法。”“…设榆林庄,为绥德卫屯所。”“绥德卫指挥使司”榆林庄,是山西移民在河套地区最初的“侨治治所”。“(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元人南侵入套,东胜失守。都督王祯筑榆林城。”古城榆林自此开埠。

按照我国尧舜以来沿袭的皇族封爵/异姓封爵制度,二十史中记载了明朝榆林卫对地方经济建设和戍边卫国建有功勋的贵族的封赏记录。据杜相唐辑录的《榆林大事记》,在明代陕北榆林府历任总兵、巡按和朱明贵族军政官员之外,明廷还培养、封赐了了不少榆林草根将军,异姓侯爵、异姓伯爵,和千户。有史记载的是:明神府彰武伯杨信;明安边定远伯石彪、榆林宁远伯任王寿、榆林武靖候赵辅、宁晋伯刘聚、延绥千户白道山、延绥千户汤玺等等。

公元1501年(明弘治14年)明廷保国公朱晖巡视榆林,沙陀籍工部侍郎李燧随行总督延绥边饷。朝廷派兵“进师延绥,在东自府谷、西至宁夏的长城线上新筑围墙,铲山削崖,填谷湮坑,增建墩台堡寨一万四千一百零九座,与边墙平行,号称二边。保卫长城内外军马草场和新垦农田“。

我国南北朝早期,北方边塞已散居有徒何人(屠何人)。徒何人最早是由东胡乌桓族与匈奴族融合而成。拓跋鲜卑南下河套后,冀州、定州、幽州的徒何鲜卑已经是以手工艺人为主。当拓跋鲜卑建立代国、北魏统一北方,数十万汉族“能工巧伎”与徒何人一起被迁往平城(今大同),曾经主理了北魏都城平城的繁华建设。大同云冈石窟和大同老城自此闻名塞上。

(以上据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马长寿《乌桓与鲜卑》第39—65页)

大约于明武宗年间,朝廷工部尚书选派山西应县木塔诞生地方著名的徒何——沙陀族工匠带队开赴榆林。为边塞榆林城扩建新楼。在距今550—500多年前,先后由山西籍来援工匠为榆林府城设计、修造的凯歌楼、凌霄塔、鼓楼等,和应县工匠主持修建的全木结构星明楼,东北望后唐时开建的应县千年释迦木塔,与陕北榆林地方官核准并书写的、棱角分明的榆林星明楼的阁台楹联相互映衬,悠悠经历了500多年边塞风雨的无情洗礼。

以上地方历史文献见榆林县政协1988年内部出版的《榆林文史资料》(第八辑)杜相唐老师搜集整理的“榆林大事记(夏商至元末部分)与(明清部分)。”

《五代史》载,沙陀籍盐州刺史李国昌(朱邪赤心)之子、“飞虎子”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担任唐僖宗()长安朝廷的检校工部尚书兼大同节度使,是在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青年时。唐末长安朝廷的这一江山北望,很可以反衬当时河套基本军民,对于华夏祖国的忠贞与地方实力。盛世大唐结束后,我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开始东南移。当海上丝绸之路开启,广袤大西北的渐渐落后,改变了炎黄中华的区域格局。西北繁荣不继。

明朝榆林边塞全民皆兵、亦工亦垦。清代满蒙一家,民国榆林在”‘五四运动“感召下,继续开办新学,鼓励青年社会实践,改造国家。榆林地方的精神文明与经济文明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各朝中央集权的管理下,自夏禹时代以来的东亚200多代地方居民,在森林与植被不被破坏的家园里辛苦劳作,受到礼遇和保护。各族源遂人才辈出,世代延绵而缕缕不绝。

榆林儿女对于家乡规划建设的历史责任不可推卸!我国汉唐宋工程传统渊薮悠长,榆林工匠世代“工读传家”。现代地下工程计算精细、论证严密,预算周详不容玩忽!在必须开采地下宝藏,建设地上家园的时代,一切总以"品学"为先,并不劳人来取代。

榆树湾煤矿地理环境

1. 榆林“古神衔山”(今古庙梁)是榆林县最高点。历史上,古神衔山附近西汉汉武帝时所设的官马场“天封苑”内,有西汉汉宣帝(公元前61年)时为当地当时的主流居民修建的火井庙。因为崇拜并笃信古波斯祆教神秘的火井,并对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公元前48年西汉元帝时,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时获准迁入西汉上郡今归德堡的龟兹人北上接管了上郡鸿门县,入西河郡白土县境(史载“降胡,万人亡入匈奴”)。

东汉建武年间的公元35年,朔方刺史巡视并州境内的独乐(今米脂县北)、鸿门(今榆林县)二县,在鸿门一带地方的龟兹人聚居地,设置东汉并州的上郡龟兹属国。同时设置的,还有南邻西汉西河郡白土县的西河郡圜阴县。东汉给予县一级建制的陕北长城线上的龟兹属国----陕北龟兹县。南北朝时期铁弗匈奴的大夏国(公元407年—431年)亡国后,东临大夏国废都统万城的龟兹县与上郡休屠胡酋金崖,与上郡屠各隗诘的内属安置部落为邻,在陕北长城的南北两侧独自经营。

来自西域龟兹国的陕北龟兹县的白姓龟兹人以后一直环绕着火井庙周边繁衍生息,成为此后北方晋陕地区所有外族白姓的源头。延绵至于今天。陕北龟兹县人最后融入中华帝国的汉族,是在北魏末年以后。其杰出的传人,有著名的苏杭刺史、诗人白居易、中唐时期的宰相白敏中,等等。

发源于明清老榆林之北古神衔山的古神衔水,是西汉时期古圁Yin水(今秃尾河)的支流之一。沿长城西下的无定河的支流榆溪河,是老城北郊的主要河流。大河(榆溪河)、圁水的三条支流、与东南流去进入黄河的佳芦河,约有五条以上沙漠常年不干河流都发源于古神衔山。

今日神木瑶镇(西汉西河郡白土县治)与神木县石峁文化遗址南邻。我国尧舜禹圣帝时期经营的神木县石峁文化遗址,是我国史前时期神农炎帝的望族任姒族的中心地带。大禹治水时期已经成为夏姒族夏鲧、夏禹主理全国治水,与边疆民族联合的会盟地遗址。距今5000年时我国沿海洪水泛滥。在华北平原遭受海水浸泡的危难关头,前夏时期唐尧、姚舜二帝执政中心周边的神木高家堡镇,按照圣帝指示,制作了征调治水大军,向全国发布号令的大批军政符信----巧夺天工的碧玉牙璋,有效地组织全民进行了有序的治水和华夏民族的救亡。

当年中华文明圣君的功德后人铭记,至今以神木高家堡为中心的古神衔山一带虽然黄沙漫漫,遮盖了历史遗迹,但是历朝历代人类辛勤劳作的踪迹遍布,自然水文地质状况仍然可观。可谓湖泊水网遍布、年年稻麦飘香。今日近现代,1958年大跃进以来政府倡导修建的人工渠、库成网。而我县产稻乡镇牛家梁、金鸡滩,大河塌等,南山区佳县(古圜Yuan阴县),都处于该古神衔山的水系范围之内。

2. 该矿区附近方圆2.5公里周边,是西汉 东汉时期,归降的“匈奴属国”故地,与历代考古文物发现地。西汉 汉宣帝时期的“火井庙”遗址,一直是该地区人民史前开发的骄傲和明证。该遗址仍在保护期内;该矿区附近5公里内的沙漠水库,一直是千年古城数十万人口饮水的唯一水源;该矿区方圆15公里内,有二千年前西域移民与当时的县治“龟兹故城”遗址,尚待考古发掘与确认;全国60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千年古城------明代最初的五边重镇、美丽的榆林古城,也在该矿区15公里方圆内;该矿区方圆25公里围内,还有我国蒙古民族的先祖成吉思汗陵墓,和远古治水英雄夏禹氏族的活动遗迹,有待进一步发掘与确认。由此上溯到3.5万年以前,古长城沿线的今日陕西富煤地区,还是我国当时的“河套(新智)人”的源头与长期活动遗迹地。属于华夏、汉蒙民族共同的民族发源地遗址。

上世纪50、60、70年代。祖祖辈辈在这个矿区生活的戍边将士的后人们,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干涸的沙漠腹地修筑十数条 百里人工沙渠和沙漠水库。大力发展沙区农 林 渔 牧业,成效显著,遍地英雄。国家严令保护毛乌苏地区 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历史人文遗产。国家人文学科的“863计划”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在进行我国远古历史的深入研究,与进一步甄别。国家社会科学部门与文物部门已经把鄂尔多斯高原盆地的河套地区列为一级历史文物考古与保护区,与早先这个地区得到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区”,和“绿色植被恢复与保护区”的重担合并一起。今天这个地区的人民,同样担负着中华民族经济转型历史关键时刻重要的、 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