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左右对称的,不规则的锥体骨在中线联合而成,是颜面中部最大的骨骼。其上方构成眶底,下为口腔顶部,内侧形成鼻腔外侧壁,上颌骨体部中央为上颌窦,窦腔呈锥形,腔内衬以黏膜覆盖,窦口居于其内侧壁上部鼻中道半月裂处,与鼻腔相通。上颌骨有四个骨突起,即额突、颧突、腭突和牙槽突。在上前方,它与颧骨、鼻骨、筛骨依骨缝相衔接;在后方,硬腭后缘、上颌结节分别与腭骨、蝶骨翼板相接缝而固位于颅底。两侧上颌骨间连接处构成梨状孔和鼻腔。筛骨的垂直板,与鼻中隔软骨和犁骨共同形成鼻中隔。
就整体骨结构而言,上颌骨既有腔窦形成薄如蛋壳的骨壁,又有加强的坚固骨柱形成一拱形支架结构。因此,若遭受轻度外力打击时,常可在各骨缝连接处和腔窦骨壁分散消失而不致发生骨折;但若暴力冲击,不仅上颌骨与各骨衔接的骨缝和腔窦等薄弱区发生骨折,从单一的上颌骨折,到整个中面部骨骼的骨折,取决于直接冲击的部位、方向和力量。
关于上颌骨折段的移位,肌肉牵引不起主要作用,附丽于上颌骨的表情肌对骨折的上颌段没有影响。在高位上颌骨折,翼肌的牵拉使之向后移位,同时伴有颧骨骨折时,嚼肌的作用也是移位的一个因素。
上颌骨折也可累及鼻泪系统,因泪沟由上颌骨的额突参与形成。筛窦的顶和筛板也是参与前颅窝解剖学的一部分。高位上颌骨折(LeFortⅢ型骨折)有时可伴有以上这些结构的骨折,硬脑膜撕裂、脑脊液漏、脑损伤等并发症。
①上颌骨骨折的分类:大多数颌骨损伤继发于因坠跌、车祸或作战等引起的机械性损伤,飞行员的面颌伤大多在面部的中1/3。如上颌骨、颧骨和鼻骨骨折等。面中部骨折常累及两侧的上颌骨和成对的腭骨,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即骨折线常经过上颌骨与邻接的2块颅骨:额骨和筛骨,以及9块面骨:鼻骨、颧骨、泪骨、腭骨和犁骨等骨缝处,或通过筛窦,眶下裂,蝶骨眶突、上颌窦、犁状孔等菲薄的骨区。LeFort(1901)根据实验研究,将上颌骨折分为3型,并为国际上所公认并沿用至今。
A.LeFortⅠ型骨折:骨折线在犁状孔平面,骨折片包括上颌牙槽突弓及其牙列,腭穹窿,上颌结节翼突缝附近,以及两侧上颌窦的一部分。
B.LeFortⅡ型骨折(又称锥形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扩展,经过泪骨,眶内侧壁下行至眶底,颧上颌缝,沿上颌骨外侧壁,横过蝶骨翼板,进入翼上颌窝。骨折片还包括鼻骨和上颌骨额突,因翼肌牵引而向后,向下移位,颧骨常无移位。由于骨折还可累及鼻中隔和犁骨,出现两眼内眦和鼻梁明显变宽,其术名称为外伤性内眦距离过宽,这是由于上颌骨额突和鼻骨骨折片后方移位,穿入眶间间隙,粉碎筛窦,眶内壁向外侧方骨折,内眦外侧移位;或骨折片沿眶内壁外侧面向外,后方进入眶内,切断内眦韧带,泪囊或泪小管。亦可合并筛板骨折,硬脑膜随之被撕裂,蛛网膜腔内脑脊液可自鼻孔流出,成为脑脊液鼻漏。通常多采用保守疗法,多可自愈。经1个月以上伤口不愈,需考虑以筋膜片或肌膜覆盖,封闭漏口。
C.LeFortⅢ型骨折(颅面分离):骨折线通过颧额缝和鼻额缝,并横贯眶底,后达蝶骨翼板,使上颌骨,鼻骨和颧骨成为一整体与颅底接缝处分离,下坠移位,仅依靠软组织悬吊,可导致面中部严重伸长畸形,其诊断特征是错、前牙开畸形、上颌骨和硬腭浮动。嵌顿性骨折较少发生,整体上颌骨折片向上,向后被推入眶间间隙或腭咽,嵌顿于颅底,则面中部变短呈蝶形凹陷和反。
LeFort发现的典型骨折线,是在马拉车辆时代所描述的,时至今日,仍适用于上颌骨折的分类。但由于交通工具的更新,汽车、摩托车行驶的时速越来越高,事故增多,导致上颌骨、鼻眶、颧眶和额眶骨折的移位和粉碎,骨折线变得更加复杂,伤情更严重。在高速事故中,最常见的类型为LeFortⅡ型骨折,约占50%~65%,LeFortⅢ型骨折约占8%~15%,且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多系统的合并伤。半数以上合并颅脑伤,下颌骨折,约5%眼损伤(包括视神经、动眼神经),少数合并四肢、胸或腹部伤。
上颌骨折合并颧骨、鼻骨移位,以及累及泪骨、蝶骨和犁骨等,又有称之为中面部骨折,或中1/3面部骨折。儿童时期鼻骨骨折比之上颌骨或颧骨骨折较多见,常伴随中隔软骨的骨折和移位,该区丰富的血管网的破裂,位于软骨和黏膜软骨膜之间的血肿,由于受压或感染,可导致软骨坏死,可能出现鼻梁塌陷、鞍鼻等严重并发症。汽车事故中,可发现眶骨骨折,常表现为眶外侧壁,额颧交界处分离伴有眶底下移的特点,单侧颅面分离多于双侧。儿童时期面骨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中面部血运非常丰富,愈合能力强,应在7d内即行复位,一旦错位愈合,后期修复极为困难。
上颌骨折同时伴有眶或眶鼻骨折,涉及的解剖关系十分复杂,生理功能特殊,更毗邻颅脑、眼球等重要器官,复习有关的局部应用解剖知识,对于手术的目的、适应证、手术途径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②眶与眶内容之联属:眶腔的骨性组成部分包括额骨、蝶骨的小翼和大翼、颧骨、上颌骨、泪骨和筛骨等参与,为略呈四边形的锥状骨腔,底向前,四边即较厚的眶缘,尖朝后,尖端为视神经管(孔),居内侧和稍上方的平面。眶的最宽横径不是在眶缘,而在其后方约1.5cm处,容纳眼球的最大周径和泪腺,眶壁由较薄骨板构成,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眶内侧壁、眶顶、眶外侧壁和眶底。A.内侧壁:从前到后依次由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纸板以及蝶骨小翼(视神经孔周围)所形成。筛骨纸板为最大的成分和薄弱区,视神经孔紧靠筛窦的后部,严重损伤波及内侧壁后部,可损伤视神经。B.眶顶:主要由额骨眶突所组成,后部包括一小部分蝶骨小翼。眶顶为薄骨板,筛窦空泡可扩展至其前部,故其内侧部分很薄,眶顶之上即为颅前窝,其后外侧骨板之上为颅中窝。C.外侧壁:外侧壁的前部由颧骨额突形成,比较坚实;后部是其大部分,由蝶骨大翼的眶面形成。近眶尖部分、外侧壁与眶顶之间有眶上裂,位于视神经孔外上侧,第Ⅲ、Ⅳ、Ⅵ脑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眼静脉均由颅内经此裂孔进入眶内。D.眶底:眶底主要由上颌骨眶面(额突),外侧辅以颧骨的眶面(额突)所组成。上颌动脉(颌内动脉)之第三段经翼上颌裂进入翼腭窝向前行,与上颌神经共穿眶下裂入眶,成为眶上动脉,与眶下神经共沿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眶下沟内侧眶底骨薄如纸,内侧毗连的筛骨纸板,是骨壁最薄的薄弱区。
眼球的约前1/3位于眶缘前,眼球多后半部分占据眶腔的前半,眶腔的后半部分则充满脂肪、眼外肌、血管及神经,眶内脂肪起软垫作用。
眼底的暴裂性骨折,常见的由圆形的打击物,如拳,或内曲率半径大于5cm的球类如网球、垒球、雪球等,击中面部遍及全眶缘,球面冲击力作用于眶的软组织,眶内压突然增大,造成眶底眶下管或沟薄骨壁区粉碎骨折和穿孔,下直肌、下斜肌、悬韧带以及眶筋膜可被冲击眶底穿孔而疝入上颌窦内。此种原因的损伤,眶缘和颧骨并无骨折,坚实的眶缘作为保护屏障,眼球亦可不受伤,称为眶底的纯粹暴裂性骨折。下直肌等眶内容物疝入上颌窦内并嵌顿脱垂,如未确诊早期复位和植骨整复眶底,则将后遗持久性复视。
③颌面伤与颅脑伤:颌面部紧邻颅脑,不论闭合性或开放性,非火器性或火器性,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并发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以颅脑伤为主同时伤及颌面者称为颅面伤,在颅脑损伤中其中约有30%病人合并有颌面伤,包括软组织损伤与颌骨骨折,重型颅脑伤合并颌面伤者尤属多见。以颌面伤为主兼有颅脑伤者,有称为面颅伤,也有称为眶面颅伤,约占颌面伤总数的10%,以上颌骨折合并颅脑伤的比例最高,Le FortⅡ、Ⅲ型上颌骨折几乎全部有合并伤,合并颅底骨折者较为常见。颌面伤合并颅脑伤时,常使伤情加重,对于生命的危险性,预后结局,首先取决于颅脑伤的严重程度,其次才是颌面伤问题,从优先处理的顺序上考虑,所以也有把这种类型损伤统归于颅面伤。
面颅伤平时所见,多为交通事故,撞击、坠跌、墙壁塌方,少数为骡马踢伤。LeFortⅡ、Ⅲ型等中面部严重损伤累及上颌骨、鼻骨、颧骨或眼眶,也可并发额筛区骨折,通过额窦,筛窦和筛板途径,与前颅窝和大脑额叶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菲薄的泪骨,筛窦纸板易受损伤,在额筛骨缝处,前筛孔通过鼻睫状神经,前筛血管,后筛孔通过后筛神经和血管,骨折片向后穿破这些血管,是眶内血肿的原因之一,是需要立即切开引流的一种并发症。眶内侧壁最后部分由蝶骨体形成,正好在视神经孔之前,骨折线累及视神经孔,刺伤视神经可导致失明。眶上壁骨折延及眶上裂时,可损伤通过眶上裂的神经(动眼、滑车、外展等运动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及上眼静脉,引起眶上裂综合征,其特征为上睑下垂,眼球不能转动,瞳孔放大,调节麻痹,额部皮肤及角膜感觉减退。
是构成面部下1/3的主要骨骼,也是头部惟一能活动的骨骼,呈马蹄形,分为体部和升支部。下颌骨体部为呈弓形的水平部分,在两侧各有一垂直的升支部,体部和升支相延续处为下颌角部,体部在正中处形成颏联合。下颌骨升支的上部有两个突起,前方的突起呈扁平三角形,称为喙状突,后方的突起称为髁状突,借助于咀嚼肌群和韧带将其纳于颞骨鳞部之下颌突内,组成颞下颌关节,与颅内相关联。
下颌体上缘为牙槽突,牙槽突窝内的弓形牙列,与上颌牙槽突弓的牙列组成咬合关系,亦为一重要关联,常作为颌骨骨折复位和固定的准则。
下颌骨骨皮质较厚,骨松质较少,骨质结构比上颌骨致密坚硬,下颌体下缘圆而厚,是最坚实的部分,外侧骨皮质厚度平均约3.3mm,升支部扁平,髁突颈部最细。下颌骨面有两组强大的咀嚼肌群附丽:一组为升颌肌群(亦称为后部肌群),包括颞肌、嚼肌、翼内、外肌,均附丽于升支的内、外侧骨面,此肌群的综合功能牵引下颌骨向上、向前、向内侧方向运动。另一组为降颌肌群(亦称为前部肌群),均起自下颌体内侧骨面,以由浅而深层次为序,包括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颏舌肌诸肌纤维均止于舌骨体,其作用为牵引下颌骨向下、向后、向内侧方向运动。这两组肌群司理下颌骨的咀嚼运动,调整咬合平衡;而颞下颌关节在诸肌群的协调下,可作铰链样、滑行和旋转运动,而被称为屈戊摩动关节。
虽然下颌骨骨质结构坚实,但也有比较薄弱的部位,如颏孔区、下颌角区及髁状突颈部。尖牙的牙根长而粗,第3磨牙阻生或埋伏,周围骨质也较薄弱,也是骨折的好发部位。在各类事故中,颏部、下颌体最易遭受暴力打击而发生直接骨折,如冲击力足以使下弓受挤压屈曲,则髁突颈部也可同时发生间接骨折,且多发生在对侧,颏正中联合部受暴力打击时,则可发生双侧髁突颈部骨折。
下颌骨的血管神经供应,主要来自下牙槽动、静脉和下牙槽神经,组成下牙槽血管神经束,经下颌孔进入下颌骨内,沿下颌管延伸至下颌骨体部。当下颌体断裂后,血管神经束亦被撕裂,致局部出血及麻木。
下颌骨折由于有强大的提颌肌群和降颌肌群牵拉可引起骨折段的移位、造成牙齿咬合关系错乱和咀嚼障碍。影响骨折断端移位的其他因素还取决于骨折的部位,骨折线斜面的方向、骨折性质的分类(单发或双发线型骨折、粉碎性骨折),骨折段上牙齿存在或缺失等,了解咀嚼肌群和舌骨上肌群的各个肌肉的起止点和作用方向,对于好发部位不同类型骨折段移位的情况即可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