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发展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优化一产、做强二产、繁荣三产,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预计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47.7亿元,增长23.1%,是2002年的2.7倍,年均递增2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6.8亿元,增长29.9%,是2002年的2.98倍,五年累计实现257.9亿元,年均递增2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868元,增长15%,是2002年的1.7倍,年均递增11.2%;农村人均纯收入实现6467元,增长14%,是2002年的1.7倍,年均递增11%。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各项农村政策得到充分落实,五年累计发放惠农资金1.09亿元,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预计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32.7亿元,增长10.1%,是2002年的1.3倍。粮食总产量达到9.03亿斤,增长2.94%,比2002年增加2.43亿斤。特色高效产业进一步发展。优质水稻面积发展到51.2万亩;南果梨达到300万株;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70.3万亩。五年共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52项,涉农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9家,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4个,带动农户5.5万户。造林总投入7976万元,累计植树2665万株,造林19.89万亩。农田基本建设总投入2.36亿元,实施农建骨干工程168项,完成土石方3859万立方米。农村新能源建设快步发展。建成生物质集中供气工程5处,发展户用沼气池500多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5万平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4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47.9%。成立区域性动监所7个,三级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基本形成。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实事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全市累计新上投资百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68项,总投资211.2亿元,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预计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575亿元,增长25%,是2002年的2.98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00亿元,增长30.8%,是2002年的4.91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90亿元,增加值率32.5%。规模企业总数达到341家,比2002年增加197家;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55家,比2002年增加37家。镁制品等“六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校企合作企业发展到10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全市共培育出国家、省市及行业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51项。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保证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矿产资源整合有效推进,矿山开发秩序明显好转。安全生产工作更加有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先后组建了耐火材料、硼金铁、建材轻纺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协会,协会作用日益增强。第三产业健康发展。预计200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80.7亿元,增长24.5%,是2002年的2.4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3亿元,增长17.8%,是2002年的2.12倍。五年来,新改扩建了佳鹏煤炭市场、二手手机交易市场、中心市场等专业批发和综合贸易市场,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全面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市“农家店”总数达到274家。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达标检查验收。中介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都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繁荣。
各项改革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成果丰硕。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全面完成了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较好完成了全部免收农业税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基本完成了农村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信用联社改革。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结束。城市公用事业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商、粮、供、物流通领域和交通、水利、卫生等系统改革稳步推进。深化了党政机关和人大、政协及各人民团体机构改革;稳妥推进了镇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市直事业单位体制转变工作;完成了以聘用制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以理顺公务员工资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了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制度;按核定基数、环比增长、超收分成的办法,调整了市与镇区的财政体制。调整规范了招投标活动,政府投资招投标方式由过去的合理区间法改为最低价中标法,节省投资30%以上;成立了大石桥市同济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用活了大量社会资金。全面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五年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1亿美元,出口创汇15.2亿美元,兴办三资企业93家,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19家。全市三资企业总数达到185家,进出口经营权企业总数达到161家。预计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200万美元,增长39%,是2002年的1.39倍;出口创汇4.14亿美元,增长14.4%,是2002年的2.6倍。营口南楼和大石桥两个省级开发区已实现“七通一平”,共新上项目476项,总投资107亿元,开发区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认真论证了以铜为计价标准的50万吨有色金属项目,规划了有色金属工业园区,为利用域外资源,加快打造“铜城”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城乡面貌取得较大改观。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五年间共投资1.03亿元,完成道路改造59条,铺设排水管线2.4万延长米,铺彩色道板2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737盏。投资600多万元,完成了云桥、青花、蟠龙三个广场改造。积极推进了供水管网、供热一户一阀改造和城市燃气工程。城市绿化栽植各类树木23.4万株、绿篱植物34.2万株、草花40.5万株、草坪7.4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公用绿地面积达到10.2平方米。城市开发项目共完成38项142.3万平方米,总投资达到19.6亿元;完成拆迁项目28项,涉及拆迁户2885户,拆迁面积28.8万平方米。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实行了市政、园林、环卫“三位一体”综合管护,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全面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成立了城市联合执法大队,加强了火车站、兴隆商城、中心市场等地段的综合治理,城市形象明显改观。镇村建设共投入资金4.26亿元,完成了11个镇、21个村的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完成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小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认真开展了“百村环境整治”活动,建立了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镇村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投资5.2亿元,完成县级以上公路建设107项409公里和农村公路网建设97项436公里。投资2160万元,推进和完成了南楼、汤池、高坎等17个镇村客运站建设。投资4.33亿元,完成了博洛铺、南环、望马等变电所新建、改建、增容及电网改造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共新增供电容量73.2万千伏安。认真贯彻执行环保法规,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推进环境友好企业建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环境质量的基本稳定,金龙集团被评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财税金融平稳运行,社会保障日臻完善。
强化科学理财,在诸多减收增支因素的影响下,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收支基本平衡。预计2007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44953万元,增长27%,是2002年的3.02倍;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4659万元,增长30%,是2002年的2.61倍(老体制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实现9.1亿元,增长54.2%)。国税收入实现85004万元,增长23.3%,是2002年的3.23倍;地税收入实现44892万元,增长24%,是2002年的2.4倍。推进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了金融事业的稳步发展。预计2007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实现114亿元,增长14.2%,是2002年的1.9倍;各项贷款余额实现71亿元,增长13.2%,是2002年的1.6倍。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预计2007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7000人,比2002年增加35481人;征收保费15000万元,发放养老金21300万元,确保了全市22997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月足额和社会化发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000人,比2002年增加39700人;征收保费4500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1945万元。五年间,共培训劳动力78737人次,城镇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66452人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8450人次,域外劳务输出6670人次,全市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下,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良好态势。建立和完善了城乡救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35728人,累计支付保障金9888万元;广泛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救助对象达到40320人,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06万元;深入开展“X 1”扶贫帮困工程,共包扶14932户,投入款物近千万元;为754户灾民和特困户新建维修了房屋;让151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五年来,共编制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87项,完成专利申请量825件,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85项,完成产学研技术合作项目89项,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63项,累计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135.6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6%。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4.1亿元,其中,投资2.28亿元新建了高水准的教育城,全市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育水平,我市在全省44个农业县中率先实现了“双高”普九。强化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疫病防控和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0.2%。计划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连年达标,出生人口综合性别比趋于正常。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万户,入户率达到60%。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跃上新台阶。举办国家、省级体育赛事50多场,向上级输送体育人才100余人,修缮和新建了金牛山博物馆和虎石沟万人坑纪念馆,组织各类文艺演出1100余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来,共办复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292件,政协委员提案649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治爆缉枪、打黑除恶、禁毒扫黄等工作,严厉打击邪教活动,建立健全区域监控网络,强化城区巡防,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完成了“四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市工作,“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全面实施。加强物价管理,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面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武装、人防、消防等工作都取得可喜成绩。认真贯彻《信访条例》,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建立了领导责任体制,实行了领导接待日制度、包案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信访工作排查调处和防控机制、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信访案件三级终结机制,信访工作扎实有效,促进了社会稳定。政府系统廉政建设稳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取得新成果。
五年间,大石桥市连年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006年进入全国综合发展指数百强县行列,并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军供站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单位、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省“大禹杯”竞赛先进单位、省专利工作先进县(市)、省“绿叶杯”竞赛先进县(市)、省公路建设文明县(市)、省绿化工作先进县(市)、省减轻农民负担先进单位、省农村低保工作先进单位、省社保试点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乡镇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先进单位、省“双拥模范城”、省平安县、省“四五”普法先进县、省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县、省动物防疫优胜单位、省抗洪救灾工作先进单位、省防震减灾先进单位、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省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县(市)等几十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我市五年来取得了令人振奋而又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五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政府,理解政府,支持政府,以各种形式对政府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提供了力量源泉。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驻桥中省直单位和部队指战员,向全社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大石桥建设和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农业抗灾能力弱,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农民的科技素质、增收致富本领有待提高;工业发展的科技化、规模化进程不够快,工业经济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安全生产、矿产资源整合、环保等工作任务艰巨;第三产业比重还偏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动作用不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外资项目较少;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尚需提高;财政形势比较严峻,收支矛盾愈加突出;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