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教材,本书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大胆创新。
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在知识获取方面让学生逐步摆脱教师,而不是越来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堂。这就要求教材要有一定的可读性,而不是精炼得到处是结论,只能经过教师的课堂展开与解释才能看懂;更不是“饲料型知识”,对知识点进行高度浓缩,营养非常全面,但却难以下咽。本书是一本“学材加教材”类型的书,一本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耐心讲解,学生几乎就能看懂的“学材”书,使学生的知识一半靠自学获取(预习加复习),一半靠课堂获取。
通俗易懂和循序渐进是本教材自始至终的写作风格。书中的所有定理、推论等都给出了必要的证明、解释过程。例如,对平面力偶、空间力偶的性质等都给出了详细的图形变换解释;对于书中例题的讲解方式,作者都分三步进行:分析、解、评论。在分析过程中,把教师在课堂上对本例题“想要说的话尽可能的都说了”,这对课堂是一种延伸,也使读者在解题之前“已经受到教师的指点,已经胸有成竹”;解题过程中突出解题思路,弱化数据运算,解题步骤“八股文”化,尽可能地规范、标准,给学生以做题模板;对解题后的评论进行了经验总结,强化了对例题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深度。
另外,作为大学教材,本书也照顾到了教师组织课堂的方便性。书中的理论很系统、知识点很全面,并配有“师生课堂互动”方面的内容,如在典型知识点处安排了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拿出清晰而具体的解题方案。这可以同步全班同学的听课思路,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听课效果也得以自查,教师稍作休息后在继续讲课时可给出“思考问题的要领”,使“百思不得其解”的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实践表明,这种作法避免了“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学习地位也得以体现。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