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同时,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冲击,既有可能是内部或外部冲击,也有可能是货币或实际冲击;这些都要求中国的汇率政策既要起到名义锚作用,又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汇率目标区双层监控模型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汇率作为名义锚的作用,又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时,双层监控模型还具有自动找准均衡汇率的功能,这些对于中国汇率制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必须依序而行,人民币汇率在向灵活性制度转变过程中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
1、退出单一钉住美元汇率制转向钉住货币篮子
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日益多元化,例如,2003年,中国同主要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分别为:美国:14.8%;欧盟:14.7%;日本:15.7%;香港:10.3%;东盟:9.2%;韩国:7.4%。单一钉住美元汇率制只是稳定了中国同美国的双边名义汇率,然而,由于美元、日元、欧元之间是独立浮动的,这样,单一钉住美元使得人民币名义贸易加权汇率(名义有效汇率)经常发生波动,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稳定发展。所以,为了稳定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人民币必须盯住一篮子货币,至于篮子中货币的选择,可以根据ABC法则,选择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化币,各货币权重同他们贸易比例相一致。
2、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实行汇率目标区双层监控机制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周期很难同其他国家保持一致,这就要求中国必须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然而囿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中国也不可能实现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增加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其中的途径是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同时又必须给汇率的波动设上下限,限制其过度波动,所以中国应该实行汇率目标区双层监控机制。按照1994年以来中国实际汇率的波动幅度,建议中国采用自由浮动区间为±5%的波动范围,监控干预区的幅度为±2.5%双层目标区。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性,地缘经济差异较大,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达到内部均衡,应该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监控指标。这样一种安排,既保证了汇率调整的灵活性,又保证了汇率波动的平衡性,同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是相一致的。
3、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人民币的自由浮动
当前,中国已经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资本项目下的外汇交易仍受到严格管制。理论上,外汇管制只能起到短暂的隔离作用,而不能长期有效地保护一国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中国已经加入WTO,按照其规则,人们必须全面开放金融领域,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将更多地受到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中国的金融管理体制必须作相应改革,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从长远来说,资本项目管制并不是一项有效手段,它不利于中国经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也即不能使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所以,中国应逐步取消资本管制,相应建立健全科学的、现代化的金融管理体制。按照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有实力支持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实现人民币向单极——自由浮动汇率制的飞跃,最终在中国建立市场机制。
4、实行人民币的国际化
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乃到人民币完全自由浮动并不是人们的最终目的,充其量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事实上,世界上完全可兑换货币很多,例如,保加利亚、爱沙尼亚等东欧以及拉美一些国家的货币都是完全可兑换的,但因其经济实力不强,其货币就被冷落。卡洛斯等人(Carlos Arteta et al.,2001)的实证结果表明货币可自由兑换与经济增长没有相关关系。所以,人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因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能够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和货币话语权;能够避免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风险;能够增加中国的铸币税收入。以上所说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中国金融市场逐渐成熟、金融制度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规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