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汉中市制造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简介

2022/07/16144 作者:佚名
导读: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汉中实施方案》,主动对接中省制造业发展战略,加快汉中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追赶超越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我市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发展定位,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着力强化制造业核心基础件和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技术,在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精密复杂刀具、汽车及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汉中实施方案》,主动对接中省制造业发展战略,加快汉中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追赶超越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我市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发展定位,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着力强化制造业核心基础件和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技术,在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精密复杂刀具、汽车及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新材料、输变电、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促进我市制造业创新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统筹先进制造业创新要素资源,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大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使企业成为先进技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的承接地和聚集地,科技研发转化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统一,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2.坚持重点突破。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重点装备产品,壮大一批优势龙头,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3.坚持智能转型。以智能制造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 协同制造”新引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打造智能制造的示范区。

4.坚持融合发展。依托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优势及市域军工企业科技实力,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与产业培育、园区建设、创业扶持相融合,与电子网络、服务平台、金融政策相联结,不断凝聚创新合力。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形成协同推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在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重点装备产品,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产业集团,基本形成我市制造业创新体系。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50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7%以上。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50人,每年取得20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50项以上,万人发明专利达到1件。建成汉中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新建10个制造业产业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或专业孵化器,新增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10个。

二、主要任务

(一)航空装备

1.整机制造。围绕国家航空航天战略,加快中型运输机、特种飞机、涡浆民用飞机的研制和产业化进程,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汉中航空智慧新城为目标,以陕飞公司为龙头开展运X系列飞机、中型中程运输机、特种机及涡浆飞机的研制生产。积极争取在国家大项目C919大型客机、ARJ21支线飞机、新舟700飞机和蛟龙600飞陆两用飞机生产中承担更多任务。

2.配套产业。以中航电测、千山电子、燎原公司、天达航空、华燕机电、群峰机械等配套企业为支撑,推动飞机零部件研发生产、航空机电装备制造及航空精密零件加工、轻质高强度钛合金及镁合金复合航空材料产业化,建设3D打印及修复技术中心,着力构建航空主干产业、航空分支产业、航空配套产业三大产业集群,打造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航空服务产业链。

(二)高档数控机床。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生产,着力解决高档数控机床核心工艺缺乏、智能化程度不高、精度保持性差等难题,实现精密专用机床集成化、通用机床规模化、功能部件及复杂刀具高端化。

1.高档数控机床。以汉川机床、汉江机床、汉江工具等企业为龙头,完善智能制造设备系统,重点发展大型精密数控机床、螺纹磨床、龙门式加工中心、车镗铣复合加工中心、高精大型铝合金结构件5轴联动加工中心以及滚动功能部件等系列产品。

2.高性能精密工量具。依托汉江工具、陕西硬质合金、宏峰精密机械等企业,开展数控高性能刀具扩能改造、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切削刀具技术改造,实施螺纹刀具、非标刀具、数控刀具、硬质合金刀具等生产项目;依托米克隆、海纳川等企业,围绕精密复杂数控切削刀具、高速数控刀具、高校精密异型刀具等实施大型复杂工具生产线项目。

(三)智能制造

1.汽车及零部件。支持陕西汉中客车新能源汽车、陕西宏象房车、金力重工、陕西心网等企业,研发生产汽车整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系统技术、先进变速器、系统集成、充电设备等系列产品,针对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开展电池及蓄电技术、电机驱动及电子智能控制技术、整车安全技术以及能量管理技术研发和攻关,着力提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竞争优势。重点抓好陕西汉中客车年产6000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线,陕西心网公司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化基地,汉机精密涡轮增压器,燕航精工年产10万台汽车AMT电控机械式、数字化节能自动变速器,陕西宏象房车年产300辆房车及零部件生产线等项目。

2.工业机器人。支持汉川机床、永利机电、天杰电力研发生产工业机器人、除冰机器人等智能作业工具,重点解决机器人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工艺应用问题,重点开发机器人新型减速器、高性能伺服机电与控制器、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在机器人人机协作上取得较大进展。

3.输变电。以特变电工、汉变公司、亚特高压、晟峰电气等企业为龙头,增强特高压超高压变压器、特种变压器、组合式变压器、高压电器配件以及输变电设备等产品生产能力,研发生产光伏并网智能箱式变电站、高压线路无功补偿智能装置等;推动大型高效超净排放煤电机组产业化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

4.工业传感器。依托中航电测、万目仪电、大蓝鹰等企业,发展各类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IC卡智能仪表和智能化量具、量仪等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重点在传感器的核心设计与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和封装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研发出系列的高端工业传感器产品,典型技术成果及工艺装备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新材料

1.特种高端金属材料。依托洋县现代材料工业园、陕西有色集团和陕西理工大学等,重点发展钛、镍、铜等金属功能材料,开发钛镍形状记忆合金丝、薄板、薄膜及薄带,金属构件耐磨、防腐涂层合金等;依托陕飞公司、陕钢集团汉中公司、硬质合金公司、勉县循环经济产业园、洋县现代材料工业园,重点发展钛、镍、锌、钒、金属钙、高纯度超细硅微粉及超亚细金属锌粉等高新技术原材料,开发钛合金、镍基合金、热浸镀锌合金、高性能锌基合金以及高纯、高强、高韧和耐高温镁合金等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冷轧薄板,航空用优质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的合金钢及数控机床和复杂刀具专用工具钢和特种钢。

2.先进非金属材料。依托陕飞公司、嘉木杜仲公司、陕西理工大学等,开展杜仲胶新材料综合利用研究,重点发展杜仲胶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隐身材料、减震材料、耐磨材料、医用材料;以镇巴天然气为原料,重点发展水性涂料、水性地坪建筑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依托略阳新兴阳纳米碳酸钙公司、秦元新材料公司等,发展烧结板状刚玉材料、多孔陶瓷材料、电子级硅微粉等材料;依托五郎工业园区、陕西盛华冶化公司、陕西天宝矿业资源综合利用公司等,生产硅、钙及轻质氧化镁。

3.石墨烯新兴材料。依托我市石墨储量丰富的优势,推动相关企业与陕西理工大学及省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合作,转变石墨矿粗加工模式,重点发展新兴石墨烯材料。集中力量对重点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重点突破石墨烯材料在储能器材、消费电子产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航空航天和竣工产品的产业化应用。

(五)新能源

1.新能源开发。依托陕西东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环保产业集团、陕西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理工大学,发展太阳能制冷及蓄能技术,生产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组、太阳能热泵装备,形成太阳能制冷及热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凯迪绿色能源公司、汉能清源生物质电力开发公司,以农作物秸秆为生产原料,生产燃料酒精,开展生物质秸秆发电等;依托德融公司、春光生物能源公司、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利用汉中丰富植物资源,发展高效、低耗和环保型生物柴油制备技术。

2.新能源技术推广。在各产业园区、大中型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发电技术和设备应用;依托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建设分布式发电应用示范区,应用分布式能源生产技术和设施,研究制定和推广实施建筑物新能源改造方案,积极开拓多元化新能源发电服务市场。

(六)节能环保

1.节能产业发展。依托陕西理工大学、陕西东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陕西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大力发展余热制冷及热泵装备、节能型地源水源热泵装备制造;依托汉中锌业公司、陕钢集团汉中公司和陕西省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采用节能技术和设施,提高节能效益;发展建筑节能与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页岩空心砖、烧结页岩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多孔砖等;建设能源管控系统、DCS过程控制系统和APC先进控制技术等,促进能源高效利用。

2.环保产业。发展污染预防、治理等技术装备,开展无公害环保产品研发,大力发展洁净产品生产,扩大产业规模。依托汉中锌业公司、陕钢集团汉中公司、汉江药业和陕西省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结合污染预防和治理,研制开发水污染、固体废物处理、噪声与振动控制、环境监测及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的技术装备。

三、保障措施

(一)坚持科技创新和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制约我市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对接中省制造业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科技项目,加速攻关、转化、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

(二)构建“汉中制造2025”研发平台。在高档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打造研发机构齐全、企业活力迸发、成果转化高效、创新环境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利用市内外创新资源,探索建立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联盟,推进制造业优势企业依托高校研发资源在高校建立“四主体一联合”的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企业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单位,市上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支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完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构建制造业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三)开展军民协同协作创新。开展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在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军民科技协同研发孵化、军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军地人才培养使用、军队社会化保障服务等方面先试先行,组建军民协同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军工单位利用先进设备、试验、检测仪器参与本市制造业资源统筹,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制造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鼓励航空、核工等大型军工企业充分利用技术、人才、装备、管理等优势开展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开发民用产品。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过程中的二次开发费用,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可以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快“民参军”产业发展,积极引导民口单位统筹设备资源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和军工基础建设,支持企业加大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投入,协调“民参军”企业办理军工资质认证手续,提高认证效率,为“民参军”企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四)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推进创新评价和考核制度改革,以及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统筹协调机制,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对外交流,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五)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良好的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引进、集聚创新型人才。制订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打破创新人才自由流动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释放人才资本潜能。建立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资源库,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给予科技项目支持,着重转化我市在制造业的成果积淀,攻克技术难题。

(六)建立区域创新开放合作基地。实施跨区域科技资源整合战略,形成汉中科技创新要素和产业优势与国内外、省内外特色资源的有机融合,抢抓汉中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源点城市机遇,建设科技合作基地,推动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市外转移。充分发挥汉中在全省“一核四极”区域规划格局中的极点作用,整合陕南三市的科技资源,引领、带动、示范陕南循环经济聚集区建设,打造西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 2100433B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