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汉中市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方案简介

2022/07/1681 作者:佚名
导读: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和市政府制定的实施方案,努力实现追赶超越和“三市”建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引导工业企业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提高绿色制造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导全市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降低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能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和市政府制定的实施方案,努力实现追赶超越和“三市”建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引导工业企业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提高绿色制造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导全市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降低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目标,推动绿色材料、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链五大领域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市场驱动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原则。以市场驱动为主,提高先进示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发企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降低企业绿色发展的成本,带动企业自律管理。注重政策引导,优化企业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建设,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

2. 坚持产品全程优化原则。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使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对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

3. 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先原则。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研发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废水、废气排放,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最大限度降低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坚持绿色创新原则。把创新理念渗透到绿色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创新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先进绿色制造技术,突破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回收处理等关键技术,提升工艺水平。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使创新成为推动绿色制造快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企业和各级政府的绿色发展理念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创建1—2家绿色工业园区、3—5家绿色示范工厂,推广百种绿色产品,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基本形成,制造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得到初步缓解。万元GDP能耗、能源产出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累计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能源产出率、化学需氧量静态消减、氨氮静态消减、二氧化硫静态消减、氮氧化物静态消减完成或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全市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能效提升工程,加快实现节约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进工业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加快形成绿色集约化生产方式,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1. 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围绕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以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实施能效提升工程,不断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工艺装备和能效环保等水平。

专栏1 工业领域节能重点工程

1. 企业能效提升工程。针对高载能、高排放行业,重点实施锅(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节约替代石油、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产业培育等工程。(市发改委委牵头,市工信委配合)

2. 实施余热暖民工程。大力支持利用工业余热等余热资源,利用地热、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市发改委牵头,市住管局、市工信委配合)

3. 节能能力建设工程。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数据在线监测、工业能源智慧化管理。鼓励工业园区和企业建设分布式绿色智能电网,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市发改委牵头,各开发区、电力部门配合)

2. 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科学分解下达节能目标,完善考核机制,强化节能监察,定期开展能源利用情况监督检查和抽查。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体系,加强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开展能效水平对标工作。

专栏2 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

1. 强化节能目标管理。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和实施阶梯电价有关政策为引领,加强节能监察执法,促进企业加强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市发改委)

2. 加强节能制度建设。围绕能耗管理体系建设,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利用状况报告制度、能源审计制度。(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委配合)

3. 能效领跑者行动。重点在合成氨、水泥等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对照同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及其指标,开展企业能效对标达标,促进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市工信委牵头,市发改委配合)

(二)提升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水平。绿色制造技术代表未来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绿色制造技术的内涵是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产品质量、资源消耗、生产效率、劳动条件等因素的现代制造模式。

1. 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推进汉江流域范围内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加强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大幅削减工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实施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以工业炉窑、化工、工业锅炉等工业用煤领域为重点,围绕削减煤炭消耗量、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标,推动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专栏3 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

1. 重点流域清洁生产。汉中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采用源头减量、末端减排及全过程控制等先进成熟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对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实施清洁化改造,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和污染物排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市水利局牵头,市环保局、市工信委配合)

2.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现有煤矿企业除所采煤炭属于低硫分、低灰分的以外,限期建成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加快略阳电厂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步伐,提高煤电高效清洁利用水平。加强对工业炉窑、工业锅炉等能耗高、污染重的重点用煤领域的工艺装备技术改造,尽快淘汰落后窑炉、锅炉,推广使用高效煤粉等清洁能源,实现工业炉窑清洁燃料供给。加强对燃煤单位使用煤炭的抽样检测。坚持疏堵结合,全面禁止劣质散煤的销售。(市安监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质监局、市工商局配合)

2. 实施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目前我市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高能耗、低效率的重工业为主,化石能源占据能源消耗的主导地位,而且是以高碳性的煤炭为主。能源利用高效低碳的实质就是能源的洁净、高效、廉价开发和利用。

专栏4 高效低碳改造工程

1. 实施能效低碳化专项行动。大力发展煤炭提质加工、高效燃煤发电、工业锅炉洁净燃煤或“煤改气、煤改电”等技术,减少原煤的直接使用,降低煤炭的消费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市质监局牵头,市发改委、市住管局配合)

2. 控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计划。持续推进化解落后产能工作,严禁审批钢铁、水泥、煤炭等新增产能项目,同时新建项目要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为技术领先、附加值高的低碳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能耗强度约束。(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委、市环保局配合)

3. 工业低碳发展试点示范行动。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选择2—3家企业通过原料替代、改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等措施,开展低碳化改造工程,取得实效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市工信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配合)

(三)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是落实工业绿色发展要求的坚实保障。

1. 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综合利用在其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要加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力度,持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专栏5 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1. 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推动冶金渣、化工渣、赤泥、磷石膏、电解锰渣等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培育一批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强钢渣、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落实《新型墙材推广应用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工业固废中战略性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大力推进多种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利用。(市工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住管局、市环保局配合)

2.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传统销售企业、电商、物流公司等利用销售配送网络,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鼓励再生资源企业与各类产废企业合作,建立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回收机、回收超市等回收方式。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市商务局牵头,市环保局、市住管局配合)

3. 推动行业间循环链接。组织实施产业绿色融合专项,在冶金、化工、石化、建材等流程制造业间开展横向链接。推动不同行业的企业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进行链接共生,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建立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市工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环保局配合)

2. 实施工业水资源高效化利用。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实现水资源循环的关键环节,要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遵循生态和经济规律,针对工业发展和工业系统的特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生态重组、大力提高工业系统水资源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工业废弃水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专栏6 实施工业水资源高效化利用

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对化工、钢铁、火电等高耗水行业实施改造,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加强工业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建立完善取水、用水计量体系,提高企业用水效率,控制工业用水总量,减少污水排放。实施水效领跑者行动,从火力发电、钢铁、化工等行业中,选择技术水平先进、用水效率领先的企业实施引领行动;总结水效领跑者的最佳实践,鼓励企业开展水效对标活动,广泛开展节水技术、标准、管理体系培训,引导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应用非常规水资源,推行中水回用,提高工业企业中水利用比率。(市水利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环保局配合)

(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化应用示范。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产品生态(绿色)化设计,推动传统基础制造技术工艺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开展工业能效提升工程,实施流程工业节能技术和高耗能通用技术专项改造。

1. 实施基础绿色化改造项目。淘汰、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绿色、环保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制造企业,着力推进一批低耗能、低污染、高技术项目,积极引进一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快实施一批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不断缩小绿色制造技术水平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大幅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2. 加强绿色制造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绿色制造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全工艺链、全产业链的系统性成套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重视绿色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开发出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提升技术及装备、绿色制造新方法、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快研究建立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制造评价机制,提供绿色制造系列化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专栏7 绿色制造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化应用示范

1. 加快新一代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研发,大力开发推广具备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功能的工艺技术,积极采用高效电机、锅炉等先进设备,用高效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制造流程等,实现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委、市环保局配合)

2. 推动传统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建设一批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示范工程。加快应用清洁铸造、锻压、焊接、切削等加工工艺,重点推广数字化无模铸造、清洁高效铸锻组合及零件轧制精密成形、铸造砂再生利用、激光—电弧复合高效清洁焊接、高效节材摩擦焊、少烟尘及无害化绿色焊接材料制备、少无切削液绿色加工等技术。(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委、市环保局配合)

3. 推进热表处理清洁化,重点推广合金钢无氧化清洁热处理、热处理气氛减量化、真空低压渗碳热处理、替代电镀铬绿色表面处理等技术装备。(市工信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配合)

(五)开展绿色示范试点,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循环经济发展为原则,分行业选取绿色制造示范企业,重点在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实行绿色改造升级,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1. 打造绿色制造园区。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园区内企业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发挥专业化治理公司的作用,最大限度将污染物转化为可用的资源。建设园区废物交换平台、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对各类园区内物流、供水、供电、供气、照明、建筑等基础设施进行绿色化改造,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集成优化。

2. 加快绿色工厂建设。以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标准,加快推进绿色工厂建设,优先在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对新建工厂,大力推广绿色工业建筑,鼓励采用联合厂房、多层建筑的阶梯式建筑,鼓励采用国家推荐优先选用的建筑材料或产品,推动工厂厂房建筑的绿色化。对现有工厂,鼓励实行清污分流、废水循环利用、固废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责任主体。各县区政府作为推进绿色制造工程的责任主体,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推动辖区内企业按照循环型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评价对标工作,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二)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绿色制造的财政投入,整合利用中省有关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污染防治、产业退出等激励政策,重点向绿色制造技术改造倾斜。对接省级绿色制造工程实施,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中省对本市绿色制造重大项目的支持。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绿色制造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完善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落实相关节能减排税收优惠政策。

(三)提升服务能力。以信息化为手段,建设覆盖11个县(区)的工业能耗在线监测信息平台,实现对重点用能企业能耗进行网上审核、分析处理、预警预测、能效对标等综合功能。加强咨询服务,着手引进专业化节能服务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能源计量和审计、能效测试、项目设计、施工、融资、节能监测、信息咨询等节能服务。推动开展高能耗企业定期能源审计。

(四)加强宣传引导。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提高企业认识,引导企业自觉践行绿色制造。提高用户认识,引导绿色消费理念,为推进绿色制造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100433B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