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顺应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调控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对策:
(1)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引导公众参与规划,对规划实行动态监测,并以法律手段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可实旋性。在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和稳定联产承包等责任制,确定一定时期内土地开发利用结构以及建设用地、农田保护区等控制性目标和土地开发目标,确定城市发展、开发区建设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范围;确保基本农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限制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方向,减少耕地占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达到最佳配制,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力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加快水土保持和水利建设,搞好引蓄水工程,努力提高灌溉技术和管理水平,按照水源多少及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安排种植计划。加强水土资源管理,充分保护利用,发展绿肥,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改良结构,稳固基础,保持地力的可持续性。
(2)控制环境污染, 开展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土保持,大搞水土保持体系建设,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以防生态恶化。大力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既可拦泥防冲固土,又可改善微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同时还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应通过经济或法律手段控制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水直接向农田排放;倡导绿色工业和生态农业,并促使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方向发展;建立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示范区是探索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和解决环境与发展、保护与开发问矛盾的有效手段,可树立一批未来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样板。继续建设湿地公园,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湿地被填埋,导致湿地的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丧失,湿地公园的建设对城市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3)加大科技投入,转变增长方式。
今后经济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占用一部分耕地,而人口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尚呈增长趋势,致使人均耕地进一步减少。因此,必须增加科研投入、积极培养、引进入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包括立体农业、精细农业等)和高新技术产业,变以资源大量消耗为基础的增长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增长,还应更好地发挥耕地的规模经济效益。此外,本区应继续发展间、套、连作的多熟制,农渔结合的基塘农业,农田林网化,发展充分利用有机物还田的传统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
(4)减少耕地流失,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急剧膨胀的工业、住宅及交通等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对农业发展威胁极大,进一步危及到区域粮食安全。因此,必须严格审批占用农田项目,确保耕地总量平衡,还应投入资金大力改造中低产田,使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必须精打细算,坚持城镇土地成片开发,集约利用城镇建设用地;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市场,严禁土地闲置,建设用地的规划还应充分考虑建造高层建筑,提高建筑容积率。可以适当撤并一些自然村,同时对村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改变居民点过于分散的局势,从而减少土地的占用面积,也利于配备设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5)提高水土保持,完善河道的整治工程。
水土保持在水土流失区,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一种工程措施。其主要作用有:蓄水保土,防止土壤侵蚀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对已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壤抗蚀性,减轻土壤侵蚀对流域环境的破坏;使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河道整治工程就是为了加大天然河道的下泄能力,提高河道的输运水效率,使得来自上游的洪水能尽快通过整治河段下泄。控制围垦范围,保证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