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文件内容

2022/07/1693 作者:佚名
导读:一、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为主线,以增进全社会水福利、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各行业节水减污体系建设和现代泉城水文化培育,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形成以自然文明、用水文明、管理文明和意识文明为支撑的水生态文明,塑造现代人水和谐关系,将我市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一、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为主线,以增进全社会水福利、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各行业节水减污体系建设和现代泉城水文化培育,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形成以自然文明、用水文明、管理文明和意识文明为支撑的水生态文明,塑造现代人水和谐关系,将我市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为主。遵循区域水资源和水系的自然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发挥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降低水事活动的生态负面影响,提升自然水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状况。

2.坚持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通过试点建设切实提高全市人民的水福利水平,通过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特色水文化品牌的培育,实现城市品质的战略升级。

3.坚持统筹推进,突出重点。统筹自然与人工、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做好与经济社会建设和相关工作的结合,着力解决制约民生改善、影响重点生态的关键问题。

4.坚持彰显特色,示范引领。注重体现泉城特色,立足全国首个试点定位积极探索和创新,努力形成可供全国借鉴的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范式。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确立和落实,完成山东省下达的三条红线指标;建立起安全集约的水供用与防灾体系,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河湖连通惠民生,五水统筹润泉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形成,重点泉域泉水持续喷涌;建立起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与环境系统,实现“泉涌、湖清、河畅、水净、景美”;建立起先进特色的泉城水文化体系,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2.阶段目标。2013-2015年试点期间目标为:初步构建起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安全集约的水供用体系和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全市水生态的自然、用水、管理和意识文明水平得到明显提升。(1)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区域水生态保护格局得到确立,河湖湿地水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得到改善,水功能区达标率明显提高,泉水持续喷涌,城乡水景观靓丽和亲水指数得到提升,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和栖息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治理。(2)城乡水安全与节水减污方面:城乡饮用水水质全面达标,供用水总量保持在合理水平,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各行业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点面源污染排放得到控制,城乡防洪减灾标准有较大提高。(3)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方面: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确立,城乡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市场经济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程度不断提高。(4)水文明意识与文化建构方面:水生态文明理念得到确立,全社会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增强,特色水文化得到传承与创新,水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等。(具体目标详见附件1)。

(四)空间布局。彰显各区生态功能与特色,优化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形成功能完善、协调统一、健康和谐的水生态系统总体格局,建成山、泉、湖、河、城相融合的美丽泉城。

1.建设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功能区,强化“补”的功能。加强水源涵养,维护水源补给区良好的水循环条件与功能,加强泉域补给区重点渗漏带保护,严格防治水污染,推进山丘区生态防洪,强化水资源再生能力。

2.建设城市泉水景观生态功能区,彰显“景”的特色。保护城区泉域水生态系统,提升城区泉水景观完整性和文化品味,完善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城市河道防洪排涝与景观生态能力,严控污水排放和垃圾倾倒,保障城市水系统安全。

3.建设沿河湿地保育生态功能区,发挥“净”的作用。保护中部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发挥湿地的滞蓄洪水、水体净化、生态修复、景观旅游等功能,保障输水干线水环境安全,保护自然水生态系统。

4.建设北部平原水网生态功能区,提高“网”的效益。立足区域自然水网的生态基底,优化建立徒骇河平原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普及农村居民节水减排理念,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发挥并提升区域水网生态功能。

(五)进度安排。

1.动员启动阶段(2013年1月底前)。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

2.整体推进阶段(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试点工作结束后,在对建设绩效进行技术评估的基础上,由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对试点进行考核与验收。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提升完善创建工作,确保水生态文明持续发展。

二、建设任务与内容

  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是建设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安全集约的供用水体系、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四大体系。试点期间,全市估算投资272亿元,其中,中心城区149亿元。

(一)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建设。

1.强化依法治水管水。针对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设置等水资源管理重要环节出台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济南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的制订出台,修订《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济南市河道管理办法》和《济南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大力推行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政执法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综合执法,提高执法人员专职化水平,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

2.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管理。2015年以前,正常年份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8.01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表水控制在3.6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控制在7.73亿立方米以内,引黄水量5.68亿立方米(黄河干流),调引长江水1亿立方米以内。各县(市)区要严格执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加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的实施力度,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用水量占总用水量比例要达到80%以上。严格限制和禁止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以及泉域范围内或地下水超采区新增取用地下水项目。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新建自备水源,对原有自备水源应当逐步关闭,建立地下水动态预警管理机制,实施取水量与地下水位“双控”。

3.严格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到2015年,全市万元GDP取水量下降到6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不超过16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上。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制定和下达县(市)、区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取水许可管理范围内实施计划用水管理的水量比例要达到90%,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实施率要达到100%。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对不符合用水定额标准的取水申请,审批机关不得批准取水许可;对超计划(定额)用水的,严格执行累进水资源费和累进水价制度。

4.严格水功能区纳污控制管理。定期编发水功能区水质状况通报。各县(市)、区制定辖区内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其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全部已建、在建入河排污口进行登记建档,并严控扩建和新建排污口。开展卧虎山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估和达标建设工作,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

5.加强水资源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完善水文基础监测体系,健全汇水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雨水监测站网,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监测体系。完善取用水监测、计量与统计体系,2015年全市取用水计量率提升到80%。加强对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全覆盖,开展饮用水源地和重要断面实时监测。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的河流廊道和湖泊湿地探索开展水生态系统指示物种监测。强化水信息、城乡供水数据处理、水资源调查评价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市、县两级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水资源基础信息监测计量和统计制度。

6.建立水资源管理目标责任与考核机制。制定各县(市)、区三条红线考核指标,配套建立二级管理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机制。

7.深化“三位一体”水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协调防洪、供水、排水、河道治理及市政建设等工作,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多部门合作共建机制。稳步推进水务市场化进程,加强对水务行业和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展阶梯水价的试点和改革工作,建立合理的水价梯度。推进实施水利工程供水两部制水价、生产用水超计划(定额)累进加价、高用水行业差别水价以及丰枯水价等措施。强化水情信息公开,推进涉水事务的公众参与式管理。

(二)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建设。

1.加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与水环境保护。实施南部山区32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工程,重点对839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以水源保护为前提,实施365项清洁小流域、生态河道治理等工程。综合整治锦阳川、锦绣川、锦云川,整治流域面积557平方公里。实施玉符河综合整治工程,整治河道总长40公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各类监测站672处。推进清洁流域建设,强化重点水源地保护。

2.开展南部山前平原水网综合治理。实施防洪排涝工程,包括北大沙河、玉符河、小汉峪沟、龙脊河等13条河道以及凤凰山分洪工程。实施截污治污工程,沿兴济河、全福河、大涧沟建设一批污水处理站。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实现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多水源联合调度,年最大调水量达到3亿立方米。

3.加强城区水系治理与水景观打造。实施防洪除涝工程,整治兴济河、工商河等城区河道,推进凤凰山分洪、绣江河上游段等生态防洪工程。实施截污治污工程,变河道排污为截污并网,封堵沿河排污口,开展河道截污和雨污管线分流工程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雨洪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实施景观提升工程,治理广场东沟、广场西沟(玉绣河),开挖中泺河、北湖,连通小清河与华山湖,延伸泉水旅游景观带,加强水体保护,实施河道景观建设,实现广场东沟、广场西沟(玉绣河)、腊山河、兴济河等城区主要河道四季不断流,沿河两岸因地制宜建设多处亲水园林广场和休闲公园。

4.推进黄河干流廊道与泉群生态系统保护。将黄河干流济南段划定为水生态保护区,清除行洪障碍,适当恢复河滩地原有湿地生境,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建设城区四大泉群、历城区白泉泉群、章丘市百脉泉泉群和平阴县洪范池泉群泉水生态功能保护区,科学划定72名泉泉水出露区保护范围,设立泉池保护区域,加强市区其他泉群的保护和修复,严格限制开采白泉泉群地下水。

5.实施沿河滩区湿地修复工程。采取有效途径对沿黄河及小清河的平阴玫瑰湖、济西湿地、鹊山龙湖、北湖湿地、华山湖和小李家湿地的生境、生物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重点修复,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与堤内湿地互相构成沿黄的湿地保育区,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优美,带动周边环境提升,发挥净化城市达标排放废污水作用,减轻小清河干流防洪压力。

6.推进北部平原农业水网系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治理徒骇河、德惠新河干流及大寺河、商中河等骨干支流。做好邢家渡等4个灌区农田防护带建设。防治面源污染,治理改造涝洼地,改善区域生态面貌。

(三)安全集约的供用水体系建设。

1.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结合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实施,探索建立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相关规划滚动修编机制,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优化调整,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布局和规模,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发展低能耗、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工业,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有序引导中心城区传统制造业转移。

2.以水网为依托科学调配区域水资源。制定跨县(市)区河流、水库水量分配方案。统筹使用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实现多水源多用户的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开展分质供水,实现优水优用。以引黄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当地水资源供水工程等为依托,完善水资源调配措施。加快南水北调济南段配套工程、济西水源地、东湖水库等建设,构筑互联互通、相互调节、相互补充的水网工程体系,形成“六横连八纵、一环绕泉城”的骨干水网构架。

3.推进水源地保护与城乡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强化水源地保护区和地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明确地下饮用水可开采水量及其对市区地下水的影响。逐步实施泉水直饮工程,不断满足群众饮用优质泉水的要求。实施东部新城和西客站片区管网水质达标工程,实现管网示范区水质达到饮用水“新国标”要求。大力推进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工程,推进水源优化配置及安全调配、水厂提标改造及运行优化等,加快改造移交二次供水设施,理顺应急供水管理体制,定期对应急备用地下水开采运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城乡次级供水网络,形成区域性管网体系,并逐步实现相邻网络的连通互济。

4.加快节水工程技术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一户一表,计量出户”,采取多种措施普及生活节水器具,选择有条件的小区开展中水利用。实施渠道防渗、低压管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控制化肥、农药等使用强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建设现代节水农业。加大对老旧管网的改造力度,对600余公里老旧管网实施改造,努力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快工业企业节水改造,加强用水大户节水减排监管。以年超过100万立方米的工业用水大户为重点,开展水平衡测试分析,编制企业节水减排方案,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节水减污。探索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激励政策,对节水成效突出、实现“零排放”的工业企业按规定进行表彰。强化公共用水的计量与管理,将其纳入取水许可管理范围,推广公共用水的雨水利用。严格高耗水、高用水等行业项目论证,加强用水过程系统监管,采取高用水行业差别水价以及丰枯水价等措施促进节水。多部门联合,在全市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高耗水的设备和产品。

5.开展节水型单元载体创建活动。在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年用水10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单位、1万亩以上的灌区、年用水1万立方米以上的社区范围开展创建节水型单元载体活动,制定节水单元载体定量化考核指标及评估细则,重点创建一批节水型开发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灌区和节水型小区,起到典型示范带头作用。

6.促进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完善旧城区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系统。在东部新城、西部长清片区、仲宫镇等污水管网尚未覆盖区域建设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系统,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推进已建再生水设施利用,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再生水利用,敷设区域中水站周边再生水回用管道,对工业、洗车、市政环卫、城市绿化和水环境用水等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行业规定再生水使用比例,达不到使用比例而使用新水的,对其实行“惩罚性”水价。在学校、企业、小区、大型公共场所建设雨洪水收集利用系统,收集雨水用于再利用。以济钢集团等用水大户为依托,促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减采岩溶水资源量。

7.开展工业与城市点源污染防控。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项目,淘汰或关停“十五小”、“新五小”等企业,推广氮肥生产超低废水排放技术。加强排放重金属及其它有毒物质企业监管,对特征污染物实施自动监测。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和工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力度。建设东部城区污水处理厂、光大水务三厂二期、光大水务四厂(西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济阳美洁污水处理厂二期、商河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章丘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加强平阴县医院等78家小型医院废水污染治理,控制医疗废水污染。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8.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广和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产业,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控害等控肥控药关键技术推广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和配套收集管网,在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采用“村收集、镇中转、县运输处理”方式收集处理。推广畜禽生态养殖技术,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

(四)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建设。

1.深入推进水情教育与水生态文明宣传。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广泛、持久、深入、有效的泉城水情、水文明理念和特色水文化宣传。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水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提升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和水文明理念。

2.探索建立“一河双人”河流生态保护制度。选取一批重点河流水系,确立生态保护的重点与目标,在重要河段以醒目方式标识,增进公众对河流保护的了解。公开选聘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士作为河流代言人,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聘任重点河流的河长,创新建立河长、河流代言人“一河双人”的河流生态保护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联合模式。

3.倡导水生态保护志愿者行动。征集水生态保护志愿者,引导志愿者开展适宜的绿色保护行动。宣传并示范节水、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爱护生物等节水减污与保护生态的文明理念,提升广大群众生态保护的“自省能力”,不断改善公共环境品质。

4.居民亲水平台与环境建设。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推进城市多样化亲水平台和设施的建设,扩建亲水区域,试点期末力争城区水景观辐射范围达到60%以上,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亲水便利,使其在亲水活动中认识水、利用水,从而爱护水、欣赏水,充分体现济南泉水文化。

5.水利风景区建设。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规范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以小清河、绣源河等为重点,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水利风景区申报与建设工作,试点期间新增2个以上水利风景区。

6.泉城特色水文化传承与发展。对全市有文化价值的水景观、水利工程、文学作品等进行普查,深入发掘包括泉水文化、漕运文化、农耕文化等在内的传统特色水文化,保护好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水文化遗产。通过泉城水情教育基地申报和建设,“泉、泉城、泉城人”专题片拍摄以及《泉城水生态文明知识读本》编写等,积极构建现代泉城水文化。深入挖掘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打造泉水文化节等传播交流平台。把泉城特色的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7.提升水生态文明科技创新能力。联合国家、省有关重点科研单位和高校,重点就基于水情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优化、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评估与保护策略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创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借助“南水北调山东受水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城市供水水质监管省级业务化平台构建与应用示范”等水专项课题实施,积极申报“国家饮用水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立黄河下游地区给水处理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基地。

三、重点建设区与示范工程

  (一)重点建设区。

1.中心城区。重点进行南部生态保护、城市泉水景观打造和北部湿地风貌建设,形成“一核、两带、三区、六廊、九点”的总体生态格局。其中,“一核”主要建设以泉水风貌为中心的老城区;“两带”主要建设黄河和小清河滨水景观带;“三区”主要建设南部生态保护区、城市泉水景观区、北部湿地风貌区;“六廊”主要建设北大沙河、玉符河、兴济河、大辛河、韩仓河、西巨野河,打造六条绿色生态景观廊道,辐射全市120条中小河流;“九点”主要建设环绕中心城区的卧虎山、锦绣川、狼猫山、杜张4座水库和玉清湖、大明湖、鹊山龙湖、华山湖、白云湖5个湖泊及毗邻的相关湿地等,形成九大水域。

2.章丘市。以现有泉水、河流、水库、湖泊、湿地为基础,以水生态修复、治理为主要建设内容,以“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为主要目标,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区域水资源统一调配等工程。

3.商河县。以现有骨干河流为基础,以协调水陆生态系统、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水网体系为主要建设内容,主要实施城乡供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等项目。

(二)示范工程。根据试点期间4大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兼顾对全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重点建设区开展10项重点示范工程建设。包括:1.现代水管理示范工程:建设济南市水资源管理信息与三维物理模型系统,提升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2.泉群生态系统保护示范工程:实施济南泉域补给区地下水置换工程,水源优化配置,农业高效节水,促进泉群持续喷涌;3.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示范工程:实施锦绣川流域水源涵养与重点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实现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水源涵养,保护地表重点饮用水水源地;4.水系整治与景观建设示范工程:开展玉符河、绣江河、广场西沟(玉绣河)、广场东沟、兴济河综合整治,提高防洪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水景观,培育河流文化;5.沿黄滩区湿地修复示范工程:开展济西湿地保护与修复,实现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设城市生态地标;6.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提升示范工程:建设西客站片区优质地下水直饮工程,建设具有泉城特色分质供水体系,提升居民饮用水品质;7.水资源配置示范工程:实施济平干渠—玉清湖水库连通工程,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8.企业节水减排示范工程:实施济钢集团节水与循环用水工程,促进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强工业企业节水减排;9.农村供水保障示范工程:实施商河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率;10.水文化推进示范工程:举办泉水文化节,弘扬泉水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天下泉城”品牌。(工程项目详见附件2)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强力推进措施,推动试点工作规范、高效、有序开展,切实保障试点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落实资金保障。建立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地方财政资金,切实落实地方公共财政投入,用足用好国家、省支持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饮用水、污水处理等具备一定收益能力的项目形成市场化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融资的作用。积极吸引国家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参与试点建设工作。

(三)明确责任分工。市有关部门要立足责任分工,强化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发改部门要及时做好建设项目立项工作;市财政部门要积极筹集落实国家及省、市建设资金并监督实施;市水利部门要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定、监督实施以及组织南部生态保护区工程建设;市环保部门要做好工程项目的环评审批、水质监测以及组织小清河湿地风貌区工程建设;市市政公用部门要组织城市泉水景观区截污治污、防洪除涝等工程建设;市城市园林部门要做好城区内河道绿化及泉水保护工作;市教育部门要做好中小学生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让水生态文明文化进学校;市监察部门要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部门、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其他部门和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四)强化过程管理。切实加强试点建设的过程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和任务分工,强化进度检查和过程监管,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开展年度自评自查。建立权威专业机构对试点工作与建设情况的评估机制,实时跟踪试点建设情况。建立试点建设的监督检查机制,督办试点主要建设任务和目标落实。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

(五)加强科技支撑。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为试点工作出谋划策。建立借助“外脑”的智力支持机制,联合国家、省有关重点科研单位和高校,重点就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提升区域水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六)营造良好氛围。新闻宣传部门和市文明办要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社会各界献计出力、广泛参与。要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