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通路分析技术是1967年由美国国家宇航局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为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而投资研究的,旨在事先识别存在于系统设计中的潜在问题。波音宇航公司承担了这个历史上第一个SCA研究。1974年,波音公司将潜在电路分析技术用于F-4C飞行控制系统;1976年,波音公司利用已有的潜在电路分析技术查找软件中的潜在问题,所开发的技术使用了拓扑模式识别方法辨识汇编语言子程序中的软件错误。此方法包含研究过去所出现的软件故障案例并收集含有问题的计算机线索表,分析这些案例并在网络树中用类推方法描述软件命令,从而达到识别出潜在问题的目的。波音公司经多年的摸索和大量实际系统分析的补充和完善,最终建立起了一套相当完善的线索表和一支熟练应用线索表的分析队伍,不过由于军事和商业利益,这一技术处于严格保密的状态,因而也被称作是一种“黑色艺术”。八十年代中后期,欧洲也开始了此方面的研究。在1994年的美国可靠性与安全性年会上,欧洲航空局(ESA)的代表首次向外界公布了他们研究的最新进展。1997年10月,根据ESA的SCA方法改编、修订的欧洲空间合作标准化组织(ECSS)的潜在分析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欧洲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趋于规范化。1995年,SoHaR公司与Phase Three Logic公司合作,推出了基于Windows平台上的潜在电路分析工具——CapFast/SCA,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上市销售的SCA软件工具。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潜在通路分析技术已日臻完善。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以波音公司、欧洲空间局和SoHar公司为代表的3种分析方法和手段,并且都已经开发出了比较成熟的应用软件系统。 SCA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这一技术也渐渐的应用到了其他的领域,大量应用于工业、民用等各类系统。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在90年代初我国也逐渐开始了SCA技术的研究。已经开发出三个系统:即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的计算机辅助网络树生成系统CANTGS,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计算机潜通路分析软件UEST26112301SCAS和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开发的基于定性仿真与功能推理的计算机辅助潜在通路分析系统。利用SCA分析技术,首次完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运载火箭长征三号控制系统关键电路的潜在分析任务,在工程应用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