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研究热现象中物态转变和能量转换的学科。由观察和实验总结出热现象的规律,构成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在19世纪中叶,焦耳等人通过多次实验,将热确定为能的一种形式,从而建立了热力学。热力学的研究是从大量经验中总结了自然界有关热现象的一些共同规律而得出热力学定律(即热力学第零、第一、第二和第三定律),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研究宏观物体的热性质及规律。通常是将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第二定律视作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但有时增加能斯特定理当作第三定律,又有时将温度存在定律当作第零定律。一般将这四条热力学规律统称为热力学定律。热力学是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它是以这四条定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
若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系统都和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热力学系统也必定处于热平衡。这一结论称做“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的重要性在于它给出了温度的定义和温度的测量方法。定律中所说的热力学系统是指由大量分子、原子组成的物体或物体系。它为建立温度概念提供了实验基础。这个定律反映出:处在同一热平衡状态的所有的热力学系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宏观特征,这一特征是由这些互为热平衡系统的状态所决定的一个数值相等的状态函数,这个状态函数被定义为温度。而温度相等是热平衡之必要的条件。因此,这一基本物理量实质是反映了系统的某种性质。
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以前,人们曾幻想制造出一种永动的机器,不需要任何燃料和动力,又不消耗系统本身的内能,却能不断对外做功而且永远运转,这类机器叫“第一类永动机”。根据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系统在对外做功过程中,它的内能要减小,要想不减少它的内能,外界必须同时对它传递热量或对它做功,不断地给系统补充能量,系统才能持续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违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器械,也就是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器械永远也不可能制造成。
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是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中的表现。它指出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并表明,一个体系内能增加的量值
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是关于在有限空间和时间内,一切和热运动有关的物理、化学过程具有不可逆性的总结。克劳修斯、开尔文等人,从将热转变为功时遇到的经验归纳成热力学第二定律。它实质上指出了宏观热现象的不可逆性。它的表述有很多种,但实际上都是互相等效的。如下列几种表述:
克劳修斯表述:克劳修斯在1850年提出的。热量总是自动的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不可能自动地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在它的表述中,指出在自然条件下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而不能由低温物体自动向高温物体转移,这个转变过程是不可逆的。若想让热传递方向逆转,则必须消耗功才能实现。
2.开尔文表述:开尔文在1851年提出的。不存在这样一种循环过程,系统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表述中的“单一热源”是指温度均匀并且恒定不变的热源;“其他影响”指除了由单一热源吸热,把所吸的热用来作功以外的任何其他变化。若有其他影响产生时,把由单一热源吸来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作功是可能的。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能都可能转变成热,但热却不能在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条件下完全变成其他形式的能,这种转变在自然条件下也是不可逆的。热机在运行过程中,可连续不断地将热变为机械功,一定伴随有热量的损失。第二定律和第一定律两者有所不同。第二定律阐明了过程进行的方向性。
根据热力学第零定律,确定了态函数——温度;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确定了态函数——内能和焓;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可以确定一个新的态函数——熵。可以用熵来对第二定律作定量的表述。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引入熵的概念后,可用数学形式表示。其积分形式为
式中不等号对应于不可逆过程,等号对应于可逆过程,角码1和2分别表示系统的初状态和末状态,S 表示系统的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
此定律指出,设想通过几个有限的步骤使物体冷却到绝对零度,是不可能的。这一表述是能斯脱于1912年根据对低温现象的研究得出能斯脱定理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