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采矿业的发生和规模的逐渐扩大,开采沉陷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由它所带来的物质损失也越来越大,由此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研究。到19世纪末20世初,仅阐明从岩层直至地表移动的定性描述。后来根据测量的观测结果,开始研究在地下开采影响下与地表移动的数量关系。1928年,德国H. 凯因霍斯特(H. Keinhorst)根据地表下沉观测结果,以各开采单元的影响叠加原则提出了下沉量的计算方法。1931年,R. 巴尔斯 (R. Bals) 采用积分计算方法,发展了凯因霍斯特的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对开采沉陷进行了大量的仪器观测,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其中前苏联、波兰、中国、英国、德国等在这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前苏联重视现场实测和矿区具体条件的规律研究,各主要矿区分别制定了有关的保护规程或规定,给出了适合于各矿区条件的典型曲线和移动参数。1949年,С. Г. 阿威尔幸(С. Г. Авершин)从塑性理论研究岩层移动,其他学者也对各种特殊地质采矿条件下开采沉陷规律进行了研究。1950年,波兰W. 布德雷克 (W. Budryk)、S. 克诺特(S. Knothe)根据实测资料,提出了高斯曲线作为下沉曲线的影响函数;J.李特维尼申 (J. Litwiniszyn)根据随机介质力学模型研究地表移动,认为煤层单元被采出后引起地表的单元移动符合正态分布规律。1966年,英国煤炭局(Nation-al Coal Board,NCB)根据观测资料出版了《沉陷工程师手册》,1975年又增补新的观测资料共计165条观测线数据,修订了手册,给出预计因采矿影响产生地表下沉、倾斜及变形的方法,建(构)筑物保护措施和减小沉陷破坏的开采技术措施。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主要煤田开展了大量的岩层和地表移动观测工作。依据这些实测资料,在开采沉陷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典型曲线法、负指数函数法和概率积分法等预计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移动盆地内任意点沿任意方向预计的研究成果,使各种预计方法能更正确地取得预计结果。各主要矿区根据实测资料已求得适合于本矿区具体地质采矿条件的移动参数。在此基础上,中国在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和承压含水层上采煤、井筒煤柱开采和对开采沉陷区土地复垦、环境保护等方面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很重要的成果,每年可以从压煤中采出2 000万吨以上的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