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程造价时代,信息不会沉默,只会沉没
2015/08/282529
作者:佚名
导读:据报道,2015年仅2个月内中国发生5起大型塌楼事件,建设行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潜规则大面积曝光。
据报道,2015年仅2个月内中国发生5起大型塌楼事件,建设行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潜规则大面积曝光。
安全线内的企业大抵是不关心的,凭借对工程的专业,对造价的老练,对规范的谨守,他们不会出漏洞,至少漏洞不会以负面新闻的形式暴露。
但是你听——利润在流失!
这并不是潜规则缺位的结果。
以往工程造价领域,材料价格主要由政府指导,统一规划和发布,企业既不关注市场,也不了解市场。
进入21世纪,政府简政放权,市场调控力量渐强,企业接轨市场的需求迫切,但信息化建设不足,大量造价信息获取或处理不及,同其可能的信息应用价值一起,直接沉没。
这一矛盾在互联网+建设时代,加倍凸显。
市场越开放,越强调工程效率和成本预测,对信息的时效与应用要求越高;但互联网+越显著,信息生成和流动就越快,实时应用越不容易。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企业跟不上市场,又受内部信息量限制,预估的价格或工程量,总是与实际不符,持续造成投资偏差和成本浪费。
所以利润流失是信息缺失的结果。
企业信息缺失越严重,成本沉没越明显。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信息直接以企业效益波动的形式发声。
信息会沉没,却永远不会沉默。
另一方面,工程造价涉及的范围与资源甚广。有资料显示,每个建筑在它的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数据量,大概相当630万部《红楼梦》。
依靠传统手段,信息处理的成本恐怕远远超过信息沉没的成本。
但通过大数据平台,至少可以大幅度缩减时间成本。
目前中国建设行业第一家大数据服务平台,也是全国最大的材料价格数据信息系统,造价通首次在行业推出个性化大数据解决方案,专为企业提供按需定制服务。
企业借助该服务,一方面可以建立自有动态数据库,将企业内部资源与造价通大数据视野相结合,同时通过各种功能和权限定制,确保私密安全。
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数据智能识别、分类、跟踪,自动按国标编码,实现标准化应用前提。
最后,通过综合价测算,项目管理,动态、动态指标分析等应用方案,企业可以高效进行成本控制,投资决策。
与信息沉没和大数据平台搭建的成本相比,不用说,借力大数据平台服务,不是唯一,却是最经济的信息应用方案!
文章来源:造价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