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自然电位测井
沿钻孔剖面测量岩、煤层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电场电位的变化的一种电测井方法。即在钻孔中放置一个测量电极,在地面放置一个比较电极,测量钻孔中电极由于煤、岩层内液体与冲洗液引起的扩散及扩散吸附,过滤和氧化还原等电化学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电位。多数煤层,特别是无烟煤煤层的氧化还原作用会造成较高的自然电位。渗透性岩石因冲洗液与岩石内液体存在矿化度与压力的差异,也能产生自然电位。一般岩石颗粒变细,泥质含量增加,渗透性变差,孔隙度变小,自然电位都会降低。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对于目的层中心呈对称形态,其曲线幅度的半幅点处对应目的层界面。若将地面比较电极也与测量电极一起下入孔内并相距一个很小距离时,则测得的成果是自然电位沿孔轴的变化率,这一方法称为自然电位梯度测井。
电极电位测井
电极系由一个能与孔壁接触的刷状金属电极和分别位于其上、下的两个比较电极构成,用以测量孔内电子导体电极电位特性的一种测井方法。电极电位的大小,既与刷状电极和比较电极采用的金属种类有关,又取决于刷状电极所接触电子导体的性质。由于含煤岩系中的无烟煤煤层接近于电子导体,其上、下围岩又多为离子导电型岩石,因而在电极电位测井曲线上,无烟煤煤层往往显示大幅度的异常,根据这一特性,能有效地识别无烟煤煤层。
视电阻率测井
测量钻孔剖面上煤层和岩层电阻率的一种测井方法。其测量装置通常由一对供电电极A、B和一对测量电极M、N组成,并由其中2~3个电极组成一定排列的电极系,用电缆下入孔内。电极系上可构成成对的电极(供电电极或测量电极)称成对电极,而只能与地面电极构成成对的电极则称不成对电极。电极系根据其电极排列可分为电位电极系和梯度电极系。
电位电极系测井
使用电位电极系的一种电阻率测井方法。其测量结果与测量点的电位成正比。电位电极系是一种在各电极间的距离中,成对电极间的距离不是最小的电极系(图1)。由A、M两个电极组成的电极系,称为理想电位电极系。用电位电极系测得的视电阻率曲线对于目的层中心呈对称形态。在没有其它影响因素的理想条件下,目的层中心的视电阻率测量值,反映了该岩层的真电阻率值。高阻岩层界面的位置,对应于视电阻率曲线幅度的起跳处 (根部) (图2)。
梯度电极系测井
用梯度电极系的一种电阻率测井方法。其结果与测量点的电位梯度成正比。该电极系的特点是在各电极间的距离中,以成对电极间的距离为最小(见图1)。①成对电极位于不成对电极上方时,称顶部梯度电极系。②成对电极位于不成对电极下方时,称底部梯度电极系。用该法测得的视电阻率曲线,在目的层处呈不对称形态:对于高电阻率目的层,用顶部梯度电极系测得的目的层视电阻率极大值在该层顶界面处出现,用底部梯度电极系测得的目的层视电阻率极大值,在该层底界面处出现,而在另一界面处则出现目的层视电阻率极小值 (图3)。
侧向测井
电极系上安置有各种屏蔽电极的一种电阻率测井方法。屏蔽电极的作用是迫使供电电流垂直孔轴流入岩层,以提高测井的垂向分层能力,增大测井的探测深度。①当电极系由中心电极与上、下两个柱状屏蔽电极组成时,称三侧向测井。②当电极系由中心电极、一对屏蔽电极与两对监督电极组成,以抑制孔中沿孔轴方向流动的电流时,称七侧向测井(图4)。通过选择屏蔽电极的不同距离、长度和电流返回电极B的远近,可调整测井的探测深度。根据探测深度的不同大小,侧向测井又可分成深、中、浅、微侧向测井(见图4)。在作浅侧向测井供电时,A2为反极性的供电电流返回电极B,主电极电流流入岩层 (图4中阴影部分)后不远就开始发散,其探测深度较浅。在作深测向测井供电时,A2与A1短接,共同作屏蔽电极,主电极电流可较深地流入岩层而不发散,探测深度较大。深侧向测井视电阻率值主要反映岩层的真电阻率; 而浅侧向测井则更多地反映岩层被冲洗液浸入后的电阻率值。该测井法利于判断岩层渗透性、岩层内流体的性质和煤层中的含气情况。中国煤田地质勘探中广泛开展三侧向测井,深、浅侧向测井也有所应用。
井液电阻率测井
用专门的电极系测量钻孔内液体的电阻率沿孔深变化的一种电阻率测井方法。孔内液体电阻率数据对消除其对电阻率测井成果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在确定含水层位置、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运动状态以及解决检查孔内漏水(或井水)位置等一些水文地质问题方面,井液电阻率测井更有重要的作用。
激发极化测井
测量岩石、矿石在人工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激发极化电场的一种测井方法。它是在人工向岩石供电一段时间后,测量断电后岩石产生的激发极化电位或极化率。煤层及含金属矿物的岩石,通常能产生较强的激发极化电位。此法常用于识别煤层以及估计煤层中黄铁矿等矿物的含量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