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对于矿产地质勘查、矿山开发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盲目提高勘查程度,减少储量积压
一个矿床从发现到勘探结束的整个过程,是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粗到细地认识过程。对于一个矿床,勘查工作应该作到什么程度;对于一个矿种,资源量、探明储量和开采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怎样,应该有个合理的要求。过去我国由于对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工作重视不够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主要反映在已勘探过矿床中还有些长期未能转入生产建设,或者有的虽然建立了矿山,但由于矿床工业评价先天失误,造成矿山企业后天比例失调。这些矿床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国家支付了巨大投资,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效益。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违反资源评价基本规律和程序,在没有肯定矿床工业远景的情况下,过早地转入勘探;只重视矿床本身的地质评价,忽视了对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只考虑矿床内部条件,没有考虑矿山建设的外部条件;只注意了主矿产的评价,没有对共生和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
2.避免未经技术经济论证工作,人为地低估矿床的经济价值而中止地质工作
典型的例子是对江西某特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勘探、建设。50年代该矿被认为品位太低(Cu<0.5%),如进一步提高勘探程度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型呆矿,因而没有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地质工作未作完就中途下马。60年代中、晚期,因国家需铜甚切,该矿的勘探开发又提到日程上来,经某设计院及赣东北铜基地指挥部共同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后,认为该矿内外部建设条件甚优,足以弥补矿石过贫和综合利用伴生元素较少的缺点而绰有余裕,经冶金部批准第一期3200t/d采选能力,投产第一年即有盈余,以后盈余更多,接着续建6400t/d规模,经济效益更为显著(1982年生产铜14000t,年盈利2000万元)。为此,至70年代中期又以德兴为主攻对象,经补交勘探储量大幅度增长,目前该矿已成为我国条件较好的铜基地之一。
3.矿床技术经济评价为择优勘探和择优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统计,普查阶段发现的上千个矿点中,可以转入详查工作的不过几十个,可转入勘探工作并成为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的矿床就更少了,平均200个矿点中仅有一个具有工业价值。从这点来看,矿产勘查工作就是一个逐步淘汰无工业价值的矿床,肯定有工业价值的矿床,不断筛选勘查项目的过程。为了搞好矿产勘查项目的筛选和建设项目的取舍,除了进行矿床地质评价以外,必须进行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根据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结果,对勘查项目规划排序,选择勘查、开发条件优越、经济社会效益好的矿床优先转入下一步勘查工作,或择优进行开发建设。
4.对矿床综合开发、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矿床经济价值有重要作用
一个矿床的经济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探明的主矿产储量大小和其质量的优劣,而且其共生及伴生矿产的价值,往往超过其主矿产价值的几倍。过去由于矿产勘查部门施行单一矿种的勘查工作直接影响了矿床开发的经济效果。由于不重视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结果影响到矿床的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其结果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而有的矿床在勘查或评价中注意了共生矿产和伴生矿产的勘查、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致使矿床的价值提高几倍甚至数10倍。这也是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
如白云鄂博铁矿,铌和稀土的价值就比铁高20多倍;大冶铁矿每年回收的铜相当于一个大型铜矿床;与铝土矿共生的煤、耐火粘土及伴生的镓的综合回收,可使铝土矿床的经济价值提高一倍以上。
5.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矿床外部建设条件的变化,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可使大量呆矿变为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过去由于缺少分析和研究矿石采、选(冶)技术现状和发展,或由于外部建设条件差,使矿产勘查工作失控,造成大量的储量积压。随着采、选(冶)技术的提高,过去不能开发利用的呆矿,通过勘查人员及时掌握技术进步的信息,并给予原来“呆矿”及时地重新评价,可使大量“呆矿”复活,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攀枝花23亿t表外矿,通过粗粒抛尾的选矿工艺,便可恢复到表内的品位,从而解决了其利用问题,使储量大幅度增长。青海锡铁山铅锌矿由于青藏铁路通过矿区,重新评价后使该矿大规模的开发提到日程上来。
6.为与矿山开发相关的主要部门制定建设规划提供信息
一个矿床从勘探到开发一般为几年到十几年,而一个矿山的开发与其相关的交通运输及电力部门等配套设施可同步甚至提前规划与建设。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就是要在技术分析及经济论证得出正确结论后,为相关部门的规划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使其决策的正确性得到保证。
7.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是评价勘查工作经济效益的基础
反映矿产勘查工作经济效益的指标,诸如探明储量的价值指标(矿床潜在价值、总利润等)、勘查投资利润率、勘查投资产值率等,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不进行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没有矿床未来开发利用经济价值计算,就无法正确确定矿床勘查工作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