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群测群防地震群测群防

2022/07/16167 作者:佚名
导读:群测群防定义 地震群测群防是指群众参与的对地震的监测和预防,就是到处设立观测点,发动群众力量,有效防范。 这个方法在唐山大地震之前测出了。群测群防在上世纪80年代遭遇挫折,被认为“不切实际地夸大土仪器、土手段和群测群防的作用,其结果造成了地震队伍思想的混乱,既不能通过实践提高群众队伍的科学性,又影响了专业队伍作用的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群测群防”地震预报工作目前已趋于减弱、消失,这是地震预报工作

群测群防定义

地震群测群防是指群众参与的对地震的监测和预防,就是到处设立观测点,发动群众力量,有效防范。 这个方法在唐山大地震之前测出了。群测群防在上世纪80年代遭遇挫折,被认为“不切实际地夸大土仪器、土手段和群测群防的作用,其结果造成了地震队伍思想的混乱,既不能通过实践提高群众队伍的科学性,又影响了专业队伍作用的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群测群防”地震预报工作目前已趋于减弱、消失,这是地震预报工作的很大损失。2009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提出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有关规定和现时期我国防震减灾主要工作方针和任务,群测群防工作可定义为非隶属地震系统的公民和组织依法开展的地震监测、预测和地震灾害防御工作。现阶段群测群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宏观和微观观测,防震减灾宣传和震情灾情上报等工作。

群测群防内涵

群测群防这个概念在60年代提出,70年代发展,是针对当时只有中央和省级地震工作队伍,并按照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地震工作方针提出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多路探索解决地震测报问题。经过80年代的清理和90年代的徘徊,不仅在社会上,就是在地震系统内部对群测群防内涵的界定差异都很大。有两种较为极端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群测群防工作就是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群测群防工作就是非专门地震工作者兼职做的地震测报工作。

群测群防历史

1976年,全国有群众地震测报点3万余个,业余测报人员20万人,但到1980年,测报点降到5000多个,业余测报人员锐减到2万人。四川省曾是地震群测群防大省,业余测报人员最高峰时有1.4万人,但到1985年已不足千人。1998年版的防震减灾法,只字未提“群测群防”。

1998年3月1日首次正式施行。汶川8级地震后,该法作了重大修订,2009年5月1日起施行。一些鲜血换来的教训,已体现在新条文中,如“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等。还有一个关键修改:“群测群防”又回来了。

群测群防发展过程

中国的群测群防工作起步于1970年。1970年云南通海7.7级地震后,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周总理到会看望会议代表,并对做好地震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根据全国地震工作会议精神和周总理的指示,全国各地开始建立群测群防队伍,开展地震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地震预测预报工作。 1970年至今,群测群防工作大至经历了起步一发展一壮大一艰难维持四个发展阶段,即:1970---1974年是群测群防工作的起步发展阶段;1975—1978年是群测群防工作的蓬勃发展阶段;1980年一1992年是调整和整顿阶段,1985年机构改革,随着市、县地震机构的削弱,群测点也大幅度减少;从1989年开始,中国大陆地区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市、县地震机构不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又开始复兴。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群测群防工作的规模、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群测群防管理体制

群测点网络主要由骨干点和宏观观测哨组成,接受县(区)地震工作机构管理。绝大多数群测点以收集地震宏观异常为主,部分骨干测报点也有一些微观观测手段。在骨干测报点推行宏观观测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网和灾情速报网“三网合一”的方式,给群测点赋予部分群防的职能,执行效果较好。不少地区建立了地、县、乡地震宏观异常联络员制度,出台了《地震宏观异常速报奖励办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骨干点的观测资料向县(区)或市地震工作部门报送,并负责异常落实;适时启动—般网点的观溅。群溅点资料主要以信件或口头方式传递,部分条件好的测报点实现电话或电台传递。群测点观测员以兼职为主,除骨干测报点观测员外,大多数观测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

群测群防地位

群测群防工作仍然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地震工作机构对群测群防工作都有相应的责任,要强化上级地震部门对下级地震部门在群测群防工作的领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照“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强化群测点的群防职能非常必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群测群防工作应坚持“测防结合、平震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年度危险区,测防并重,在其他地区,以防为主,对稳定群测群防队伍以至地震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群测群防作用

宣传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无论是建立在学校、工矿企业,还是建立在广大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的群测群防点,在进行宏、微观地震前兆观测的同时,也是宣传普及地震知识的重要场所,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普及宣传,地震和防震减灾知识已逐步深入人心,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普遍增强。这可以说是群测群防工作的最大功绩之一。

为专业地震队伍提供地震宏观前兆异常信息,作为地震短临预测预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事实充分证明,群测资料在多次成功地震预报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根据地震现场考察,很多中强地震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宏观异常显示,这些宏观异常的收集报送主要靠群众测报队伍。例如, 1976年龙陵7.3、7.4级地震, 1998年宁蒗6.2级地震,1997年黄海5.1级地震;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1999年台湾7.6级地震和2000年姚安6.5级地震,1999年岫岩地震等,群测点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震发生后,承担地震灾情的收集、核实、速报工作。

在培养地震科技后备力量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由于大部分群测点设在学校,作为学校第二课堂教育的一个内容,使有些学生逐渐热爱上了地震事业,高考时主动报考地震专业院校,从业余搞测报走上了专业地震工作岗位。有些还成了地震系统的专家。

群测群防要求

群测群防工作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成部分,蕴藏着巨大的减灾效益。在地震预报尚不过关的情况下,认真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对我们的防震减灾事业至关重要。《防震减灾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信息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和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的预测。因此,建立健全市县级地震机构是群测群防工作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地震工作机构应加强对群测群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地震宏观前兆观测网和灾情速报网 “三网合一”模式,把群测群防工作列入各级地震局的的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关心和爱护群测群防从业人员,真抓实干,确保群测群防的顺利开展。

群测群防争议

对群测群防是有争议的,如同对地震预报有激烈争议一样。新版防震减灾法有如此醒目的一句:“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三十多年前的群测群防,源于普通老百姓(工人、农民、学校师生)饱受震灾之害的惨痛经历和他们参与防震抗震的热情,但在本质上是政府行为和群众运动,与指令经济和准军事化社会结构有关,宣传上亦有假、大、空之弊。当年的群测群防,如今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复制。在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迅速发育的今天,群测群防必有新的形式和内涵,“社会”和“个人”,是两个关键词。

爱科学,则将现有科学知识看作不容置疑的东西顶礼膜拜,不明白科学本身需要证伪,人类还面对着广袤的未知领域;而真正的科学精神,须尊重历史,直面现实。——这似乎是题外话,却是我在又见“群测群防”四字时,从内心油然涌出的。2100433B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