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味苦、性寒;归肝、心经;
⒈《本经》:"味苦、寒。"
⒉《别录》:"咸、平、无毒。"
⒊《药性论》:“味甘。”
⒋《日华子》:“味醼(音验,《纲目》:做酸)。”
⒌《珍珠囊》:“阴中微阳。”
⒍《品汇精要》:“性寒泄,气薄味厚。”
⒎《纲目》:“手、足厥阴血分之药。”
⒏《本草经疏》:“入足厥阴,手足少阴。”
⒐《本草新编》:“入脾、胃二经。”
⒑《本经逢源》:“苦、辛、微温。”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
⒈《本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⒉《别录》:"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蛊毒。久服益精气,轻身。主痹及热中,伤跌折。"
⒊《药性论》: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
⒋《日华子》: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
⒌《伤寒类要》:治心瘅、烦心,心中热。
⒍《珍珠囊》:去诸死血。
⒎《纲目》: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
⒏《纲目拾遗》;《葛祖方》治疯气痛,通经下胎,黄疸,瘕痞,蛇伤。
⒐《本草撮要》:疗霉毒。
⒑《现代实用中药》:有强壮作用。适用于小儿及孕妇软骨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