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制环境下的交通体系规划设计研究》对街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1)总结了中外城市街区的历史演变和相关理论,提出了中国城市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分析了街区制的内涵和特征,并明确了以居住为主导的街区类型是该书研究的主要对象。重点研究了街区制的理想空间结构,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定义,并对其空间构造模式进行刻画。根据影响不同层级结构的因素,判断街区制三个不同层级的平面尺度,形成一个分级清晰、功能明确、互相联系的街区制空间结构模型。
(2)分析了街区制交通的特征。通过对土地利用的供给、人的需求和交通设施供给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阐述,提出了三者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首先,从街区制用地结构与形态、用地性质与用地混合的特征表征土地利用对交通的影响。其次,在交通需求上的变化主要是居民出行特征的变化,包括交通出行主体、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和出行距离等方面的特征,反映了街区制交通需求特性的关键因素。最后,分析了街区制交通设施供给,包括路网形态对交通的影响以及其他交通设施的变化。另外,对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
(3)对街区制交通模式进行了选择和分析。分别研究了小汽车依赖型(automobile oriented)、公交导向型(bus and urban train oriented)以及慢行交通导向型(cycling and pedestrian oriented)等三种典型交通模式。通过情景分析法,确定关键事件,对备选的三种交通模式进行选择,最终提出适合街区制的交通模式,并对所选择街区制交通模式进行概念和特征的分析。
(4)对街区制交通网络进行了规划研究,特别是对街区制网络的结构与形态、路网级配、道路密度和间距、道路横断面以及和公交系统的衔接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基于GIS平台的街区制路网可达性模型,对街区制路网可达性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路网规划的基础上,对街区制交通安宁化组织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生活单元范围内不同组织层面的安宁化策略。
(5)对街区制交通的慢行空间和环境设计进行了研究。首先确定了街区制下交通慢行空间设计的原则和设计层次。主要从步行空间和自行车相关空间进行了慢行交通空间和环境设计策略的研究,如步行道路空间、过街设施、自行车道、交叉口设计、自行车停车空间、街道家具、绿化景观等方面。最后,从供需平衡理论和环境约束的角度出发,在相关原则指导下,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对街区制出行环境进行了评价。构建了街区制出行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成都市玉林街区制改造优化项目实践,得到了出行环境评价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