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各式各样的褶皱进行捕述和研究,认识和区别不同形状、不同特征的褶皱构造,需要统一规定褶皱各部分的名称。褶曲要素是组成褶皱各个部分的单元,包括核部、翼部、轴面、轴、转折端和枢纽等(图2)。
(1)核
核指褶皱的中心部分。如果褶皱岩层受风化剥蚀后,出露在地面上的中心部分称之为核。背斜核部为志留系(S),向斜核部为二叠系(P)。核部出露的地层与岩层的剥蚀作用的强弱有关,背斜剥蚀越深,核部地层出露越老。对于同一个褶皱,由于不同地段的剥蚀深度上有差异,可以出露不同时代的地层,因此,褶皱的核与翼是相对概念。
(2)翼
翼指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当背斜与向斜相连时,翼部是共有的。
(3)枢纽
枢纽指褶曲在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或者褶曲中同一层面与轴面的交线:褶曲的枢纽有水平的,有倾斜的,也有波状起伏的,其空间方位南测得的倾伏向和倾伏角确定。
(4)轴面
轴面即褶曲轴面,以褶曲顶平分两翼的面,或者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轴面是为了标定褶曲方位及产状而划定的一个假想面。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平面,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曲面。轴面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或平卧的。
(5)轴
轴指褶曲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轴的方位即为褶曲的方位。轴的长度表示褶曲延伸的规模。
(6)转折端
转折端指从褶曲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弯曲部分,即两翼的汇合部分。它的形态常为圆滑的弧形,也可以是尖棱或一段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