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体学科为电气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并涵盖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学院下设4个系:电机电器及其控制工程系、工业自动化系、电力工程系及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1个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并有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特种电气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智能电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高压放电与等离子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及装备工程实验室、先进直流电力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电气技术创新实验室、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学院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教授,截止2018年有6位院士(唐任远、张钟华、周孝信、雷清泉、马伟明)被聘为兼职教授。现有教职工190人,其中院士2人(邱爱慈、王锡凡) 、顾毓琇电机工程奖获得者1人(葛耀中)、IEEE Fellow 5人(邱毓昌、王锡凡、张保会、刘进军、孔刚玉)、国家教学名师2人(王兆安、罗先觉) 、“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3人(王建华、贾申利、别朝红)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贾申利、张冠军、荣命哲、李盛涛、李兴文) 、973首席科学家1人(荣命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别朝红、钟力生、张乔根、刘进军、李兴文)、“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6人(荣命哲、成永红、张冠军、贾申利、李建英、别朝红)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李兴文、史宗谦、刘文凤、刘定新、吴坚)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李兴文、刘文凤)、教授5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5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海外兼职教授4名。在校本科生1679名,各类研究生1688名,其中博士生209名、工学硕士生770名。学院按下属四个学科培养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并建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从1911年到1948年培养毕业生38届共计1144人,1949年至2005年培养毕业生57届共计19309人,其中博士学位毕业生304人、硕士学位毕业生1863人、本科生15146人、各类专科生1647人、工程硕士学位毕业生349人。
学院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十余年来编写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著、译著150余种,建成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优秀教材4部;陕西省精品课程3门、陕西省教学成果奖29项、省部级优秀教材11部。学院是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也是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的组长单位。
学院科研工作硕果累累,2011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业化示范项目1项、国家电力公司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电工学科全国第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3项(近三年数量持续名列电工学科前茅)。2005年以来,省部级奖20项;授权发明专利181项。
科研成果 |
获奖级别 |
获奖时间 |
主要完成人 |
输电等级单断口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8 |
王建华、耿英三、刘志远、王振兴、元复兴、吴军辉 |
直流配电系统大容量断路器快速分断技术及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6 |
荣命哲、吴翊、杨飞、纽春萍、王小华、朱忠建 |
大功率特种电源的多时间尺度精确控制技术及其系列产品开发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5 |
杨旭、王兆安、卓放、裴云庆、白小吉、姚为正、于文斌、李瑞、郭春龙、侯霄峰 |
开关电器大容量开断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2 |
贾申利、李兴文、史宗谦、陈德桂、王立军、马志瀛、唐春潮、何广丽、魏光林、管瑞良 |
供用电系统谐波的有源抑制技术及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1 |
王兆安、刘进军、王跃、夏道止、卓放、肖国春、王卫安、白小青、姚为正、雷万钧 |
过电压防护的雷电测试关键技术及其系列测试设备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1 |
姚学玲、陈景亮、孙伟、刘东社、黄蓉蓉、赵志强、赵铁军、卫康 |
智能电器理论、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8 |
王建华、荣命哲、郑军、耿英三、宋政湘、王小华、张国铜、张杭、游一民、张永 |
电子元器件绝缘粉末包封理论、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7 |
陈景亮、姚学玲、刘东社、李盛涛、邢菊仙、李建英、高乃奎、赵志强、赵铁军、彭宗仁 |
磨机负荷优化控制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5 |
张彦斌、贾立新、崔栋刚、曹晖、司刚全 |
空气介质电弧的测试、仿真、调控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4 |
陈德桂、荣命哲、耿英三、邱祖述、李兴文 |
电弧等离子体与电极表面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
1999 |
王其平、荣命哲、孙明、万江文 |
电力系统可靠性与规划的基础理论及算法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
1999 |
王锡凡 |
三相交流铁磁分离器 |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
1997 |
顾积栋、崔新艺 |
三相自动控温加热电缆 |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
1996 |
程锡圭 |
小型红外光控制高压脉冲角发装置 |
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
1990 |
张源斌 |
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合作)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
2017 |
彭宗仁 |
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合作)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
2012 |
刘鹏 |
基于行波原理的电力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合作)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7 |
合作,本校完成人:葛耀中(第六完成人) |
电缆故障测距仪(合作) |
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
1993 |
葛耀中 |
学院学术气氛活跃,近三年发表论文被SCI和EI收录约300篇,已连续两年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发表论文数为全国高校第一名。近六年来在电工学科领域已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共6次,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85篇、EI收录论文910余篇。本学科已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瑞典、荷兰、波兰、韩国、新加坡等14个国家近6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科技协作关系,在国际上已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保持该院电气工程学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使电气工程学科的若干二级学科和科研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学院电气工程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