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新时代、新长征”为主题线路,全面实施“新时代重走长征路”健身步道工程,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消费需求。
二、主要目标
力争2020年每个县(市、区)完成300公里左右健身步道建设。把“新时代重走长征路”健身步道建设成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将赣州打造为全国重要的山地旅游与红色旅游目的地。
三、工作原则
(一)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步道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到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发展我市独具特色的“重走长征路”健身步道,将本地景观景点、红色故事、民俗村落、客家人文等串联起来,利用山、林、湖、田、路等,高标准做好线路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化建设布局。
(二)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健身步道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呈现不同人文风貌,丰富表达新时代进步与发展。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健身步道的建设和运营,合力推进健身步道建设。
(三)创新机制,融合发展。创新健身步道建设模式及运营理念,丰富健身步道的使用方式,提高利用率,推动健身步道与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的互动融合,特别是带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家乐、民宿、乡村生态游、户外拓展基地等产业经济,帮助群众分享发展红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建设要求
(一)建设具有我市特色的健身步道。借鉴国内外步道系统建设经验,依托赣州红色资源和山水地势,强化主题与功能复合,形成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红色教育与健身休闲融为一体的步道系统,将“新时代重走长征路”健身步道建设成为体验路、旅游路、休闲路、文化路、富民路、健康路、幸福路。
(二)不断丰富我市健身步道系统。健身步道包括登山道、健走道、骑行道等,主要开展山地运动、快走、慢跑等项目,对已建成和已规划建设的城市休闲步道、健走道、骑行道等,要加以利用并纳入到步道系统中。在城区、郊区、河畔、田园等区域因地制宜规划一批休闲道、滨水步道、骑行道等,拓展城乡居民生活休闲新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丰富我市健身步道系统。
(三)按相关要求和标准建设健身步道。依据《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参照《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健走步道配置要求》以及全国户外运动大赛举办标准,做好健身步道综合服务区、休息站、接待站、标识系统、救援系统等立体化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建设路面(路面可以硬化也可以采用原生态路面加以修整)、坡度、材质类型等尽量保留原始的“砍柴道”“森林防火道”风貌,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条件的地区,在人口密集地方建设配置“智能系统”的精品路段,让市民在健身的同时,通过智能系统数据可掌握市民健身的有关情况。
(四)实现健身步道关联空间互联互通。县(市、区)、乡镇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结合城市公交系统建设、公共空间体系建设、历史遗存活化利用等,确保步道规划建设的有机串联和衔接,以步道为纽带,实现景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各类运动营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及其关联空间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城乡环境品质。
(五)助力苏区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区域内体育旅游 户外休闲为发展方向,推动户外运动、文化、健康、休闲、旅游、农林、扶贫与脱贫、教育培训等多产业融合,组织开展登山、健步走、骑行等山地户外活动,策划组织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超百公里山地徒步大会及越野挑战赛等赛事活动,推动各类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沟通协调,认真研究、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共同推动健身步道建设。市体育局负责编制《赣州市“新时代重走长征路”健身步道总体规划》,推动全市健身步道建设的实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辖区内健身步道工程项目的实施。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等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各地做好健身步道建设。
(二)经费保障。要建立健身步道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投入和保障机制,按照分级负担、各有侧重的原则,利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整合利用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健身步道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三)发挥效益。加大对健身步道的宣传,吸引更多人群在健身步道上健身锻炼,形成广泛的健身热潮。根据健身步道沿线路况及特点,因地制宜举办不同类型、形式多样的山地越野、骑行、露营等山地户外赛事和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带动休闲旅游业、体育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