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刘海卿
刘海卿,男,回族,1965年1月出生于吉林省伊通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天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辽宁省教学名师。现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减振与防灾、结构损伤理论与健康监测和工程结构灾害防治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学科专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一等)、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项目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优秀人才资助项目等基金项目20余项,参与国家973计划等项目3项。主持完成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及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及ISTP收录60余篇。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等教材5部。先后主持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和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0余项。辽宁省优质资源共享课《土木工程概论》负责人;辽宁省精品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负责人;共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30名。
院党委书记:张向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兼任土木与交通学院院长和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为辽宁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东北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张向东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和交通土建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企业委托项目等37项,申请了两项专利,撰写科技论文80余篇,编写正式出版教材或著作《隧道力学》、《锚杆支护配套技术设计与施工》、《地下工程特殊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监理概论》和《铁道工程概论》五部。其中,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冻土三轴压力室”荣获省发明三等奖;主持的科研项目“新型充填注浆材料与注浆技术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受到不同级别的奖励,其中“软岩立井井壁与流变岩体相互作用实验分析”获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另外,获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在教学方面,先后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讲授16门课程,其中主讲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被评为省级优质课、主讲的《道路勘测设计》被评为校精品课。指导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51名。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于2001年荣获阜新市“十大”优秀青年称号和阜新市“五、一”劳动奖章,并于2005年荣获阜新市劳动模范称号。
副院长:张 彬
张彬1960年生人,辽宁省丹东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8月获阜新矿业学院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1月获东北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6月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兼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带头人、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所所长,辽宁省评标专家。主要从事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损伤理论与健康监测技术、桥梁结构理论及应用;隧道与地下工程特殊施工的理论与应用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安监总局、辽宁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纵向课题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20余项,6项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其中“桥梁检测评估技术研究”等2项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成果获省级科研成果,1项成果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二等奖,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15门课程,其中两门课被评为校级“优质课”。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博士生2人。先后在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岩土工程界、等各类学术刊物、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编著《土木工程CAD技术》、《地下建筑施工》、《煤炭地下气化调控与计算机仿真》等专著及教材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