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利用“5.12”地震前和地震后区域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对比分析了地震前和地震后汶川地震重灾区9个县(市、区)(四川省绵阳市的平武县、安县、北川县、涪城区,成都市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大邑县、崇州市及巴中市的南江县)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利用130处地质灾害应急勘查取得的资料,揭示了“5.12”地震后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评价了崩塌、滑坡的稳定性及泥石流的易发性;基于汶川地震灾区130个地质灾害的勘查实践结果,将传统的地质灾害勘查评价理论与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特点相结合,提出了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方法、应急勘查工作程序和技术路线图,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汶川地震灾区130处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实践,提出了“5.12”地震后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治理思路和治理措施;利用大量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实例,详细剖析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与防治措施。 项目创新点体现在:①首次利用大量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设计资料对汶川地震重灾区9个县(市、区)(四川省平武县、安县、北川县、涪城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大邑县、崇州市、南江县)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基本特征、稳定性(易发性)、治理思路和技术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评价,对地震灾区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应急勘查与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②首次提出了地震灾区震后地质灾害应急勘查工作程序和技术路线图,对地震灾区震后地质灾害应急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③首次对汶川地震灾区滑坡滑带土(含碎石粉质粘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内聚力、内摩擦角)进行了统计研究,并得出了内摩擦角与滑带土中碎石含量的相关方程式,为滑坡的稳定性评价与应急治理提供了技术依据。该成果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震后地质灾害特征、勘查方法和治理措施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应急勘查与防治,同时,对其它地震灾区及非震区地质灾害的勘查与防治也具有重要参考应用价值。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