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揭示了基础设施在区域发展格局演化过程中的分布效应,以地理、空间、距离等要素刻画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项目从基础设施的内在属性出发,比较了交通基础设施(易于物品流通)和知识性基础设施(易于思想流通)对区域经济活动空间重置的不同作用机制,并深度挖掘存在不同影响机制的原因。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交通基础设施来说,在全国水平上,交通基础设施的提高会显著促进经济集聚,更高的可达性会通过规模效应、专业化等力量促进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此外,我们对落后地区的单独回归发现落后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扩张并不能引起经济在当地集聚,反而存在明显的扩散作用。同时,我们发现,在中国场景下,新地理经济学理论中所提出的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的倒U型关系是成立的。对于教育基础设施来说,教育的进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对于不同省份来说,教育的投入力度与分配方式是影响该省份经济表现的主要原因。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我们发现,1)我国目前的基础设施投(物质性和社会性)资政策偏重考虑经济增长与区域均衡,但是对其中的重要影响机制——经济活动的空间重置关注较少。2)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还是教育基础设施,对经济活动空间重置的影响都是非常明显且显著的。3)对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而言,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空间均衡的权衡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阶段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如果想追求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就得以更大的地区差距为代价。而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并没有这种权衡,即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效应同时可以降低地区差距。因此,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从空间经济的角度揭示出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对我国落后地区“经济追赶”的政策效果,为我国进一步的基础设施投资规划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托。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