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辉煌传统的中国古典家具,今天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中国古典工艺家具已面临原材断绝的“末日”。这不是“恐吓”,而是事实!越来越多的珍稀树种被列入禁止采伐贸易的国际公约。
因为,按照红木《国标》范围所指,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物质载体的红木原材根本无法支撑中国古典家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遑论行业振兴和产业转型。
2000年发布实施的红木国家标准,将红木分为5属8类33种。但同时规定“5属中本标准未列入的其他树种的心材,其密度、结构和材色符合本标准的也可称为红木。”
时至今日,人们在实践中接触到的所谓“红木”,大大超过33个种。从历史上看,最早有花梨、紫檀,后来加入了黄花梨、大叶紫檀等,再后来加入了鸡翅、酸枝等,今天的“红木”大概有几十种。由于红木的种属不能确定,就不能有界定清楚的标准,而只要红木的种属不能确定,红木就不是一个可以被“检测”的对象,红木只能是一个动态集群的概念,是中国传统的商品名称。有业内专家粗略估算,古代和现代的红木家具用材会超过50“种”。从这个角度说,2000年颁布的红木国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其历史的局限性。
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中国家具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朱长岭也指出:“随着对外经济合作的深入和中国家具行业的发展,可利用和已利用的材料越来越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进口。这些木材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好木材没有得到更好的认同,不好的木材却在以次充好。”
那么,红木国标终究应该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呢?
朱长岭的答案是与时俱进,开放标准。他认为,任何标准的制定要具备两点:首先要有科学性,第二要有先进性,标准不能是后退的,应该是可持续性的。北京某古典硬木家具公司董事长曾说:“公司成立时,名字就启用了‘硬木’,而非‘红木’,这就是因为预想到红木这个范畴比较小,几种传统材质没有可持续性。”他认为,就目前原料资源的稀缺状况而言,红木国标已经不适合市场,红木标准有增加树种的必要。
其实,在居住的地球上,地域广阔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许多硬木品种,在硬度、油性、纹理、色泽和加工特性上,具备与传统家具用材相近、相似的品质,是完全可以开发利用的。
主产于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地区的“大叶黄花梨”,当地土名为Mabiwasa(印尼语意为“比铁还坚硬的木头”),俗称金星黄花梨,印尼黄花梨,黄金黄花梨等,外观酷似香枝(黄花梨)木,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能。木材花纹美观,木纹细腻,油质感强,强度高,材质优良,干缩性能指标与降香黄檀(海南黄花梨)接近,且强度指标高于降香黄檀。
根据“大叶黄花梨”的材质特点,目前主营“大叶黄花梨”木材的泉州蔚雅(古典)家具有限公司,以“大叶黄花梨”为主材,设计制作的明式风格的古典家具作品一上市就赢得消费者的追捧和多位专家的认可,可谓“初绽锋芒,耀眼夺目”。上门要求木材供货者和订制家具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蔚雅古典的产业实践再次证明:开辟新的材源是可行之路,也是必行之路,是大有作为的。
蔚雅古典这一非凡的产业实践或将助推中国古典家具产业早日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
由此,相信中国古典家具的“新材料”时代已经到来。提振产业,启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