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球形氢氧化镍》(GB/T 20507-2006)制定于2006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球形氢氧化镍制备技术以及电池行业的制造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原标准中影响电池性能的杂质含量及放电平台已经无法适应技术市场的需求,不能起到有效区别产品质量、规范市场、指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指标、维护消费者利益等的作用,故重新制定新国家标准《球形氢氧化镍》(GB/T 20507-2018)。
标准计划
2015年5月12日国家标准计划《球形氢氧化镍》(20150506-T-610)下达,由TC243(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发布实施
2018年9月17日,《球形氢氧化镍》(GB/T 20507-2018)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2019年6月1日,《球形氢氧化镍》(GB/T 20507-2018)实施。
《球形氢氧化镍》(GB/T 20507-2018)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球形氢氧化镍》(GB/T 20507-2018)代替《球形氢氧化镍》(GB/T 20507-2006)。该标准与《球形氢氧化镍》(GB/T 20507-200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对产品化学成分做了调整,将Fe、Cu含量上限均由0.01%调整为0.005%;
对产品电化学性能做了调整,将放电平台率下限由65%调整为70%;
删除了《球形氢氧化镍》(GB/T 20507-2006)的A.2,调整了附录顺序,并对产品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中钴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修订;
删除了牌号Zn3Col、Zn4Co0.7,并对《球形氢氧化镍》(GB/T 20507-2006)的牌号进行了修改;——对产品比容量和放电平台率的检验结果的判定进行了修订。
主要起草单位: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王文鹏、何子川、吴艳华、范桂芳、周良、朱纪念、龚继宝、张树峰、陶世香、刘世和、陈兴纲、高文斌。